• 跑贏“最后一公里”--看吉林省農業科技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4-12





      進村、入戶、到田,被稱為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跑贏這“最后一公里”,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吉林省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落地,離不開基層農技站、高校以及新型經營主的深度參與和推動,只有調動多方力量,才能真正讓農技“長腿”,在田間落地生根。


      做強基層農技推廣根基 讓更多成果落地生根


      對于已經從事農技推廣20多年的王國忠來說,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千頭萬緒,困難不少,但是他始終認準一個理兒:越是基層,對農技推廣的需求就越迫切。


      作為公主嶺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副站長,王國忠真正做到了扎根土地,從品種的選用、關鍵技術選擇到技術運用、組織專家培訓等都親力親為,從春忙到秋。為此,他獲得了不少榮譽。但最令他引以為傲的是,通過這些年不斷努力,累計推廣優質水稻、玉米及配套技術245萬畝,讓農民直接增收17億多元。


      一項項技術項目的推廣,讓“科學家產量”變成了“農民產量”,農業技術的落地生根,成為農民增收的“加油站”。實踐證明,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基于此,吉林省從春種、田間管理到秋收,農民培訓在田間地頭不斷鋪開,技術員、專家齊上陣,同時信息化向農業的不斷延伸也讓農業技術的推廣變得愈加簡單及時。


      張祝陶就是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的受益者。作為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張祝陶對怎樣降低種地成本一直很關注。兩年前,張祝陶得知松原市農廣校組織無人機操作培訓,迅速報名參加學習,培訓考試合格后拿到了無人機駕照。


      “使用農用無人機可以更均勻地噴灑農藥,不但降低使用量,還節省人力物力。”新技術的學習應用讓張祝陶嘗到了甜頭,他的無人機植保隊也“飛”出省外,“不只是收入增加,眼界也開闊了,大家伙兒的勁頭都特別足”。


      新農具、新技術的不斷更新,讓農民種田越來越輕松,也讓基層農業推廣工作愈加重要。


      科研院所更接地氣 成果轉化又快又好


      農業科技,一頭連著農民的生產需求,一頭連著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只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才能彰顯出科研的價值和意義。


      2018年,吉林農業大學實現轉讓科技成果35項,并獲得了首批省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通過設立科技推廣中心,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技術掛牌交易和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形式實現了科技成果的多途徑快速轉化,新品種和產業化新技術已在省內外大范圍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新增產值逾100億元。


      為了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吉林農業大學還探索出了“專家團隊+示范基地+農技推廣員+企業+農戶”的模式,形成了技術示范、技術培訓、信息傳播三大技術成果擴散體系。


      赤眼蜂高效利用與生產關鍵技術、奶牛健康養殖綜合配套技術、玉米主食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人參主要有害生物安全防控關鍵技術等一大批技術的推廣應用,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帶動了農民致富、農村發展、農企盈利。


      在吉林省梨樹縣,黑土層越來越薄,曾經流油的黑土地變成了“破皮黃”。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讓土壤里的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遞增,同時化肥用量減少20%,農民可獲得每公頃375元的專項資金補貼。


      該技術從2007年開始試驗示范,到如今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為了更好地推廣農業技術,當地農業部門還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等機構聯合成立了科技創新聯盟,為農民提供更好、更精準的技術支持。


      如今,吉林省的科研院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田間地頭,更加注重技術推廣,建立起由相關管理部門、高校及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科技型農業企業聯合組成的統一協調機構,逐漸形成了不同部門、區域、學科之間聯合協作的綜合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研與實踐接軌力度不斷加大,在農民增收致富上形成了巨大助推力。


      龍頭企業示范引領 不斷打造農技推廣新平臺


      伴隨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需求正向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拓展。這些年,更多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以產業鏈為載體提供農技服務、解決生產問題,成為相當可觀的社會化農技服務力量。


      在長春國信現代雙創示范基地,有機果蔬長勢正好。據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農業總經理金英海介紹,國信作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一直致力于有機果蔬和有機水稻種植、有機食材精深加工、種苗的繁育、有機肥料的生產、有機植保用品的研發與生產,以及病蟲害天敵與授粉昆蟲繁育,并承接現代化溫室的建設及其配套設施的設計與生產。


      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網絡,龍頭企業是重要的參與力量,而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農業示范園區,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新平臺。


      在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灣龍生態園,40棟標準化溫室大棚齊刷刷地排列著。“我們農業科技園區就要干科技農業的事,發揮科技示范效應,給農民打個樣兒,領著農民干,讓大家伙兒都富起來。”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辦公室副主任劉玉澤介紹,灣龍生態園充分利用灣龍村現有棚膜資源,全程采用現代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實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


      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示范園區,自身的定位已不再局限于追求市場效益最大化,而是承擔起更多的服務農業的責任,在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幫助農民增收等方面探索出更加多元的模式和實踐。(陳沫)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吉林率先實行高效植保機械作業補助

      為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補齊高效植保機械化短板,近日,吉林省農委、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高效植保機械化實用技術推廣作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 。
      2017-08-31
    • 吉林榆樹:黑土地上的備耕“三變”

      再過不到一個月,曾多次摘得全國產糧“冠軍縣”的吉林省榆樹市就要迎來最繁忙的春耕季節。記者近日在榆樹的部分農村地區走訪時發現,高效灌溉模式、高標準農田和訂單化種植,讓不少農民和“新農人”告別了以往備耕時節的焦慮。
      2019-04-11
    • 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業科技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方向已經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轉變為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上來。
      2018-01-31
    •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快實體化:科技“組合拳”夯實產業鏈

        “今天,CCIA(中國棉花產業聯盟)國棉系列產品在上海誕生,中國棉花品牌即將走向世界。”近日,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秘書長張西嶺宣布,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正式授予上海永澳公司為CCIA品牌的委托推廣單位。
      2018-12-18

    熱點視頻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