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4億千瓦,達到14.04億千瓦,同比增長20.8%,約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9.9%。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常務副院長易躍春表示,可再生能源發揮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導作用,進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的躍升發展新階段,逐步成長為支撐能源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裝機規模創新高
11月29日,“十四五”時期國家第一批開工建設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成功并網。該項目也是國內一次并網的最大單體光伏項目。
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腹地,由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聯合億利集團投資建設。該項目裝機規模200萬千瓦,占地10萬畝,配套容量400兆瓦/800兆瓦時儲能系統以及10萬畝沙漠治理生態建設工程。該項目年均生產綠電4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95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0.86萬噸、減少煙塵排放1.23萬噸。
這只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逐“綠”前行,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增長。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新增1.91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億千瓦,同比增長90.8%,在全國新增總量占比76.4%。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突破14.5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突破10億千瓦。
“在'雙碳'目標支持下,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助推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易躍春說。
新技術層出不窮
技術創新是能源轉型的加速器。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等一批先進技術裝備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11月10日,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在福建福清下線。這是目前已下線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直驅風電機組。
據悉,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由3萬余個部件組成,機組輪轂中心高度160米,相當于53層居民樓的高度,風輪掃風面積5.3萬余平方米,相當于7.5個標準足球場;其配套的葉片單支長126米,是針對年平均風速每秒10米以上的海域開發的,可抵御風速達每秒80米的超強臺風。
不僅風電技術不斷突破,光伏發電技術同樣日新月異:11月3日,隆基綠能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轉換效率達到33.9%,刷新該領域世界紀錄;11月27日,極電光能表示,其研發的1.2×0.6平方米商用尺寸鈣鈦礦組件全面積效率達到18.2%;11月30日,協鑫光電再發重磅消息,其研發的面積為279mm×370mm的鈣鈦礦疊層組件效率達到26.17%,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行業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并推動可再生能源與新技術、新場景深度融合,實現可再生能源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易躍春說。
“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發展的基礎和源動力。”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衛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技術高端化、應用場景化、產業生態化,一系列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并與大數據、5G傳輸、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合。
需構建友好發展環境
可再生能源目前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易躍春說,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穩定電力供應的技術體系有待提升;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形成支撐能力還需時間積累;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工業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等。
如何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易躍春表示,要從政策、技術、機制等環節全方位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構建促進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的友好環境。比如,進一步完善各項產業政策,構建適應新階段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框架基礎;積極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
易躍春還表示,要發揮大型新能源基地“集團軍”“主力軍”作用,推動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化、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海上風電集約化開發,保障大體量的綠色低碳能源供給。
張傳衛說,可再生能源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創新。“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清潔能源智慧化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模式創新,使新能源應用端成本進一步降低,以更低價格惠及人民。”(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