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危機不斷,全球通脹高企,國際貿易條件惡化。中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防范化解風險,經濟回升向好,有力證偽美西方所謂中國經濟“失速”“拖累世界”等謬論。
在復雜艱巨的各種挑戰面前,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亮眼。
自二季度以來,聯合國等率先調高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在中國三季度經濟增速快于預期的利好趨勢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洲開發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瑞銀集團在內的更多機構跟進,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且均上調至5%以上。
歐洲穩定機制(ESM)總裁皮埃爾·格拉梅尼亞日前告訴新華社記者,他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在現在的經濟體量上,中國經濟保持當前的增速“令人鼓舞”。
巨大體量輔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不容忽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預計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將帶動與中國相關聯的經濟體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
“隨著對華貿易的增長,韓國、日本等國的經濟獲得巨大收益,其中也包括美國。”全球知名投資人吉姆·羅杰斯說。
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格林斯潘說,中國經濟增長建立在工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流以及技術方面的優勢之上,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貿易和價值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經濟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上的樞紐地位不斷鞏固,讓美西方“去風險”和“脫鉤斷鏈”等謬論不攻自破。
1月至10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五年來,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收益率達9.1%,遠高于歐美的3%左右,也高于主要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美國商會在內的多家外商行業組織表示,對于許多外企來說,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伴隨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扎實推進,中國經濟在新質生產力賦能下,迸發出澎湃活力。10月份,中國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9%;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7.9%,光伏電池產量同比增長62.8%。
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說,同他國開展科技研發合作是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有效途徑,“而中國顯而易見應該是德國在這方面的合作伙伴”。生物科學、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都是兩國可以深化合作的領域。
通過經貿和科技合作,中國與其他國家分享科技新成果和新商業模式,為全球經濟不斷注入新發展動能。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說,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應用場景豐富,發達國家一些更先進的技術能夠應用在中國的產業場景中,這不僅讓發達國家技術得到更好轉化,也可以促進中國產業發展。“某些人的‘脫鉤’臆想與中外產業高度融合的現實完全相悖。”
近期,美西方某些機構和政客竭力炒作中國經濟面臨的一些風險挑戰,以虛假敘事誤導輿論。中國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以事實證偽謊言,贏得外界更多認同。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表示,高赤字、高負債、高通脹是全球性挑戰。中國政府債務余額與GDP之比大幅低于60%的國際警戒線,財政基礎堅實,物價保持穩定,“這是難能可貴的”。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近期刊文指出,應客觀分析全球債務和各國金融平衡的比較數據以及中國政府擁有的龐大金融資產積累。“基于毫無根據的估計來預測中國經濟混亂的新聞,無疑帶有意識形態和宣傳偏見。”
巴西經濟學家馬科斯·皮雷斯說,十多年來不斷有西方“專業機構”或“專家”預測中國將出現災難性危機,“但這些預測總是落空”。究其原因,他認為,這些人無視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風險防范處置機制。
“中國不是‘風險之源’而是‘機會之源’,”郭生祥說,“中國的資源稟賦、發展潛力和調控適應能力,賦予中國經濟穩的定力和進的底氣。”(記者傅云威、鄧茜 參與記者:卞卓丹、李?、蔡蜀亞)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