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能產業將邁向全面商業化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26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我國儲能產業正迎來高速增長,但行業面臨著行業競爭加劇、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商業模式和成本的疏導機制等問題與挑戰。


      “近年來,我國儲能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儲能相關企業注冊量大幅增加,截至2024年年底累計注冊儲能相關企業28萬家。同時,儲能行業競爭加劇態勢明顯,2024年注銷、吊銷等企業數量翻番,行業洗牌加劇。”在4月10-12日舉行的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期間,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表示,2025年,我國儲能產業繼續在攻堅克難中繼續高速發展,總體上將從規模化發展向全面商業化轉變。


      裝機規模再創新高


      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調節性作用。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儲能產業頂層設計,儲能裝機規模再創新高,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此次峰會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5》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37.9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37.1%,同比增長59.9%;2024年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規模首次突破百吉瓦時,達到109.8GWh,同比增長136%,占據全球市場份額六成,連續3年保持全球新增裝機量第一。


      “截至今年2月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7500萬千瓦,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約1000小時,較2023年提高一倍,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周海燕表示,儲能是推動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環節,正成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核心抓手。


      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以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全面提速,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前景廣闊。《白皮書》顯示,保守場景下,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236.1GW,2025-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0.2%;理想場景下,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291.2GW,2025-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4.5%。


      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儲能創新百花齊放,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


      在此次展會上,眾多企業紛紛展示了各自在儲能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創新應用。例如,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公司研發的新一代液冷儲能系統,單艙容量超過8兆瓦時,單體的電芯數量超過4000個。


      “我國在集成技術、消防安全技術等方面均取得新進展,抽水蓄能、鋰電池技術發展最快,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重力儲能、飛輪等非鋰儲能技術也實現了百兆瓦和百兆瓦時級的應用突破,多種儲能技術并存發展。”陳海生說。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AI)技術賦能儲能產業鏈,推動儲能技術迭代加快。《白皮書》顯示,2024年,AI算法實現電池健康度預測精度超過95%,延長壽命10%-15%。


      山東電工時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建斌表示,AI對儲能的賦能主要體現在三大維度:安全性提升、產品性能優化以及整體價值躍升。


      “AI與儲能的融合正推動行業從經驗驅動邁向智能驅動的范式躍遷。”陽光電源工商業儲能產品線總經理曹偉說。


      市場化競爭日益激烈


      當前,在新能源全面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儲能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如何轉型與突圍?與會代表表示,行業應推動產業政策變革、關鍵技術突破、標準體系完善與商業模式創新,從“規模擴張”邁向“價值創造”。


      邊廣琦表示,將扎實開展“十五五”新型儲能實施方案研究編制工作,科學謀劃“十五五”期間新型儲能發展規模,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及實施路徑等,加強對新型儲能行業的引導。


      “一方面,要聚焦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等方向,支持先進儲能技術和產品研發,支持固態儲能電池等攻關突破,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儲能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在電力場景的應用,推動風光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等新模式落地,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周海燕說,此外,將加快研究制定以強制性國家標準《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為基礎的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防范劣幣驅逐良幣。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要強化創新引領,聚焦固態電池長時儲能、新一代電池體系等前沿技術攻關,推動儲能與數字化、人工智能融合;完善市場機制,加快推進儲能容量電價、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政策設計,探索儲能參與碳交易路徑,釋放多元化的商業價值。(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