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能源局近日印發《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納行動方案》,提出進一步提升全省新能源消納能力,保障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大力開展“五段式分時電價”宣傳,引導居民、工商業用戶等錯峰就谷用電。
在能源轉型深入推進、電力供需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分時電價成為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業內專家指出,山東創新分時電價機制,為新能源消納騰挪空間,午間新能源消納能力增加約583.87萬千瓦,晚峰用電負荷轉移約225.51萬千瓦,對推動全國電力市場建設給出“山東方案”。
分時電價機制進入2.0時代
分時電價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的歐美電力市場。彼時,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電力系統面臨日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高峰時段供電緊張與低谷時段發電能力閑置并存。供需失衡現象催生電力定價機制突破--通過劃分高峰、平段、低谷差異化時段,以價格信號引導用戶用電行為,優化全社會電力資源配置。
我國分時電價政策起步較晚,但近年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早期,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試點探索。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優化峰谷時段劃分、擴大電價浮動區間。2023年起,山東、山西等新能源大省進一步提出“動態分時電價”,根據“風光”出力情況實時調整價格,開創新能源消納的新模式。
山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構建“五段式”分時電價體系,成為全國首個實施“深谷電價”省份。該體系突破傳統“峰-平-谷”三段式定價模式,將全天劃分為“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五個時段,形成更加精準的價格信號。以今年4月35千伏一般工商業電價為例,新能源大發時段的11:00-24:00設為深谷時段,執行0.25元/千瓦時超低電價;晚高峰17:00-22:00電價升至1元/千瓦時,用電最緊張的17:00-20:00尖峰時段電價為1.2元/千瓦時。
“2024年,分時電價引導山東增加'風光'等新能源消納量23億千瓦時。”業內專家指出,山東“五段式分時電價”階梯式價格設計,實現電力市場精細化調控,推動我國分時電價機制正式邁入“精準定價、動態響應、源荷互動”為特征的2.0時代。
電費賬單“瘦身”
隨著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分時電價機制通過精準的價格信號有效引導需求側響應,實現社會用能成本的整體下降。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實施分時電價政策的地區,平均社會用電成本降低5%-8%,其中江蘇等工業大省推動重點企業平均用電成本下降超10%。
分時電價實施紅利在各行各業充分顯現。在山東省政府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勇用一組案例予以說明:在工商業領域,東營市廣饒縣一家大型輪胎制造企業年用電量近4億度,通過把原來耗電量巨大的硫化工藝環節調整到低谷、深谷時段,1年可節省電費超8000萬元;在現代農業領域,濰坊青州市一家花卉種植企業采用“錯峰溫控”模式,將蘭花培育的關鍵加溫時段精準匹配電價低谷期,年用電成本下降10%;在居民生活領域,電動汽車用戶可將充電樁設置在低谷、深谷時段自動充電,按照每周充一次計算,全年充電電費可降低30%左右。
在分時電價機制下,儲能系統通過“低儲高放”的運營策略,進一步創造經濟效益。山東按照“建成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原則,滾動推進儲能項目建設。截至2024年底,山東新型儲能在運規模達到717.7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3.6倍。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熔鹽儲熱等新技術項目順利落地,儲能技術實現多元發展。
“我們100兆瓦/200兆瓦時的儲能項目通過精準把握分時電價差,實施每天'兩充兩放'的運行策略,經濟性明顯提升,項目年收益達2000萬元。”某儲能項目負責人指出,分時電價政策拓展了儲能發展空間,既實現新能源消納社會效應的同時,又創造市場價值。
各地差異化探索成合力
雖然分時電價在各地的探索成效顯著,但全面推廣仍面臨多重挑戰。“現行電力市場以行政定價主導,市場發現價格要統籌考慮低收入群體用電支出增加的可能,存在平衡民生保障、產業轉型等多重壓力。技術層面受限于新能源預測精度和網荷儲數據割裂問題,制約電價響應能力。”業內專家指出,分時電價改革必須與電力市場建設、電網升級和社會發展協同推進,采用漸進式發展路徑。
各地正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區域發展特色的分時電價實施路徑。《中國能源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有超過20多省區推出差異化分時電價政策。比如,甘肅構建新能源+儲能+特高壓“三者協同的消納體系,通過跨省電力交易機制將午間光伏大發時段富余電力輸送至東部負荷中心,同時對配套儲能電站實施補貼激勵政策,推動省內棄風棄光率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廣東更則率先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建立全國首個儲能容量交易市場,允許儲能參與日前現貨市場交易,并在迎峰度夏用電高峰期間實施彈性電價機制,極端情況下允許電價最高上浮80%。
“目前,全國多數地區仍沿用固定時段定價模式,難以完全匹配新能源出力的實時波動,普遍存在峰谷價差不足3:1情況,削弱價格信號的激勵效果。同時,儲能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滯后制約了系統調節能力。”業內專家建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新能源預測精度,實現電價時段動態優化。簡化交易流程,增強價格信號透明度,引導負荷曲線與新能源發電曲線相契合。建立與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的協同機制,并將分時電價與需求響應、綠電交易等工具有效銜接,降低新能源消納的社會總成本。(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