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稻“出中國”記:“中國糧”供給側改革進行時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2017-04-17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下,“中國稻”需要換副面孔應對世界市場。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中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推廣占有技術優勢的雜交水稻技術,引領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


      4月12日,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長沙的家中拔掉手上的吊針后,如約出現在三亞會場。是日召開的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上,這位身體抱恙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依然堅持上臺演講。


      這次論壇,匯聚了由袁隆平領銜的十大“兩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外的水稻研究者,共同探討的話題是“中國水稻”與“世界”。身為論壇的發起人,袁隆平對“世界”這一關鍵詞的設定富有深意:在貫穿中國幾代人的時間里,中國水稻的繁榮歷程,一直有著“世界”的痕跡:1970年,水稻雄性不育株“野敗”在三亞被發現,袁隆平展開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攻關,為的是“養活”中國人,不拖世界后腿;近五年來,“世界”又成了另一種壓力的存在——進口量激增的國外大米對國內大米的市場擠壓,直接反映了水稻乃至農業的結構性矛盾。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大米是中國人的第一口糧,全國有超過4.5億畝稻田,年產稻谷超過2億噸。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下,“中國稻”需要換副面孔應對世界市場。在國內,民眾實現溫飽追求品質,如何種出安全、優質、受市場歡迎的大米成為中國農業的新課題;在國外,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中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推廣占有技術優勢的雜交水稻技術,引領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


      “出中國”的雜交稻,能創造出什么樣的世界?


      高產與優質之辯


      在政策托底和農業技術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稻谷已經實現連續十三年增產,2016年連續六年超過2億噸,僅2016-2017年出現細微下滑,但仍是歷史上第二高產量。


      但吊詭的是,連年豐產的稻谷相當一部分被收進國家糧倉,而有一部分的市場需求卻交由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大米承接。


      為保護國內糧食安全,中國并未完全開放糧食市場,實行進口關稅配額制。2017年,全國進口大米的配額為532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但就是這500多萬噸配額,卻也能大幅度“成就”國際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從2011年起,中國大米進口量首度超過出口量,此后“洋大米”進口量一路狂飆突進,由2011年的56.9萬噸飆升至2016年353萬噸,6年間增長6.2倍。伴隨進口大米激增的,是國產稻谷庫存居高不下。據卓創咨詢初步統計,2017年新糧上市期,我國稻谷總庫存將達到1.22億噸。


      實際上,不只是水稻,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齊增也是國內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通病”。


      中米集團董事長盧新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方面,國內一般品種稻谷出現過剩,但最低收購價的托市政策,卻使得國內稻谷價格虛高;另一方面,則是進口的大米相對國內便宜,而且質量相對穩定。


      海關數據顯示,即使加上配額1%的關稅和長距離的海運費,進口大米依然比國內便宜,差價每噸達到800多元。與此同時,日本的越光米、泰國香米等國際知名大米,也被國內消費者視為“優質稻米”的象征。中國游客在日本購買越光米,一度趕上“去日本買馬桶蓋”的故事。


      從改革的視角看,當前中國稻谷的主要問題出在供給側的質量上,而這也恰恰是“洋大米”的競爭力。


      隆平高科副總裁青志新分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稻米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目前的狀況卻是,一般品種供給過剩,優質品種、特色品種供給不足。


      2016年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擴及農業領域。決策層的基本判斷是,在經濟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而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則是矛盾的主要表現。


      2017年年初,稻米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措施落地。政府在執行托底政策13年后,首次調低各類稻谷的最低收購價,其主要目的是刺激優質品種的種植。市場層面,隆平高科等重點企業已在主動清退需肥量高、抗性一般、米質一般的品種,實施品種退出計劃。


      不過,在總量猛增背景下強調數量,并不意味著“增產路線”不再重要或不合時宜。袁隆平認為,當前不能以犧牲產量追求質量。


      盧新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當前的糧食庫存消費比高于國際公認的17%糧食安全線水平。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高并不意味著不能消化,而只能算是基本平衡。目前的主要問題還是中高端的稻谷庫存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等國家有成慣例的休耕、輪耕制度,而中國則是世界上復合耕作率較高的國家。耕地長期得不到“休息”以恢復地力,加上環保要求提升、耕地撂荒等問題,中國保住糧食生產總量,并不輕松。袁隆平認為,只有增加畝產的增量,才能對沖這些風險因素,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袁隆平的另一論斷是,在農業技術超速發展的背景下,增加產量和提升質量,并不是對抗性的矛盾。


      “我們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超優千號’,品質可以與市場上80元/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專門取樣檢測后稱贊‘超優千號’有彈性有嚼頭,口感很好。”他早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


      優質如何優價?


      放眼全國,能與國際名米媲美的,并非只有袁隆平培育出的“超優千號”。擁有地理品牌的黑龍江五常米、云南的哈尼梯田紅米,都是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大米品牌;而市場上常見的絲苗米、珍珠米,也具備中端市場的競爭力。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能否出更多的“五常米”、“哈尼梯田紅米”?


      黑龍江省延壽縣縣長丁宇航的愿景,就是讓“延壽米”成為新的“五常米”。該縣生產的“延壽米”,有著與五常米類似的口感和質量,但讓人困惑的是,延壽米最高只能賣到20元/斤,而五常米最高卻可以達到200元/斤。但由于五常米產量有限,不少延壽米被收購后被貼上“五常米”的牌子,卻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丁宇航認為,中國的稻田并不缺少良種的“好大米”,只是大米消費沒有形成清晰的低中高層次區分,使得像“延壽米”一樣的好大米埋沒在海量的一般大米中。由于口感好、產量規模不大,延壽米并不愁賣,但問題在于價格與質量不匹配。


      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解答的又一個難題,為什么優質的農產品,卻無法實現優價?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周少川表示,中國在水稻的育種研發上處于全球的優勢地位,中國的水稻品種并不比外國差。但是,由于優質品種多數沒有打開市場,價格和常規品種相差不大,經營主體傾向于挑選高產品種,而不考慮品質的米質。這也造成了許多優良品種推廣不開,科學家的成果無法大規模產業化。


      “我覺得問題在于我們還沒找到目標消費群體,高端米應該賣給消費彈性大的消費者,那些既可以花4塊錢買一斤米,又舍得花100塊錢買一斤米的人。”丁宇航說。


      盧新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傳統的稻谷大宗收購流動渠道并不通暢,議價權占據在收購商手中。而五常米等知名品牌的一大成功經驗,則是較早有一批企業自建流通渠道對接起了中高端消費群。


      在人人都喊“互聯網+”的時代,電子商務則成為尋找目標消費群的有效渠道。例如,延壽縣部分農民,已嘗試通過農村電商,銷售一斤裝、五斤裝等規格的小包裝大米,實現了較高的售價。


      “必須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比如80后、90后的消費特征,是要時尚、娛樂、好玩,現在包裝時尚、有美容概念的大米,市場上有嗎?并沒有!”盧新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丁宇航曾經代表縣政府找過深圳華僑城談過合作,正當合作協議臨近簽訂時,他卻退縮了,因為他發現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延壽米不同批次的質量無法保障,也就是說延壽米的質量無法標準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表示,從長江中小游產區的實踐看,單家獨戶的種植效應不大,但兩三百畝種植的規模化專業戶卻能取得不錯的效益。其原因在于連片耕作土地,適宜統一推廣良種,能通過機械化作業和標準化田間管理,使得質量保持穩定。因而,要收獲優質稻米,就必須要實行良種+良技的路線。


      這也就是說,在面向市場需求的同時,中國的水稻種植者還需要踏實回到稻田經營本身。


      “一帶一路”機遇


      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南方農村報社主辦和承辦的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上,多位院士的共識是,在努力實現高產、優質的同時,中國的水稻產業還有一件大事要做——推動中國的超級稻走向“一帶一路”國家,這也被視為解決中國稻谷結構性矛盾的必要路徑。


      事實上,這也是國家高層的既定政策。2016年3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時向湄公河五國領導人贈送了中國的大米,表示鼓勵雜交水稻走進湄公河國家。


      從全球地圖上看,外國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600萬公頃,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200多萬公頃。主產水稻的東南亞、南亞以及中亞,恰好又是“一帶一路”倡議所覆蓋的國家。


      隆平高科副總裁、雜交水稻國際研發首席專家謝放鳴援引2014年的統計數據說,海外多數國家均有栽種雜交稻,但種植比例(雜交稻種植面積占全部水稻種植面積的比例)并不高,全球平均栽種率為6.7%,較高的緬甸和巴基斯坦分別為19.6%和19.2%,均不足20%。而中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比例卻高達42.5%。這說明,世界領先的中國雜交稻技術,在全球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表示,以雜交稻為代表的中國育種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具備富余技術和產能輸出的條件,“一帶一路”倡議相當于為中國種業和中國農業打開增量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幫助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發展水稻技術,也有助于擴大糧食進口的渠道,利用國際市場保障糧食安全。


      與目前進口大米擠壓效應不同的是,進口渠道的進一步擴大,有助于推動國內耕地休耕、輪耕制度的實現,促使土地肥力修復。另一方面,優質大米進口渠道的擴大,更容易倒逼國產稻米實現轉型升級。


      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南京審計大學教授徐振宇分析,過往我們強調絕對的國家糧食安全,只強調國內市場的絕對自給。但是,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出現“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表述,表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已經出現調整。


      “中國的糧食安全需要建立在世界的糧食安全基礎上。進口渠道足夠多,東家進口不了進西家,不必擔心世界市場和國際局勢的波動。”陳溫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目前,中國企業走向“一帶一路”國家的模式主要是“研發+援助”。就在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召開當天,隆平高科與三亞市政府簽下一筆5000萬的合作協議,宣布在三亞設立面向“一帶一路”的海外研發中心。這是隆平高科設立的第三個海外研發中心,前兩個分別在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因為三亞的氣候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相差不大,隆平高科的研究人員將針對具體國家的自然環境和消費特點,研發特定的品種,再向該國出口。與此同時,隆平高科多年來還堅持對非洲等國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援助培訓,傳授雜交稻技術。


      謝放鳴說,中國雜交水稻品牌逐漸走入人心,印尼的農民把中國的雜交稻親切地稱為“隆平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摸索出多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中國摸索出多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中國財政部20日對外公布消息說,去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12億元人民幣,支持安徽、重慶等12個省(直轄市)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
      2017-03-21
    • 中國今年綠色優質農產品播種面積大幅增加

      隨著“春分”的到來,中國春播也由南向北進入高潮。記者20日從中國農業部獲悉,今年中國農業結構調整趨勢明顯,綠色優質農產品播種面積大幅增加。
      2017-03-21
    • 中國科學家在“多快好省”培育水稻上取得新進展

        中國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糧,因此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是中國育種學家的奮斗目標。  如何才能實現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利用品種設計的...
      2017-03-24
    • 中國農業“雙黃金帶”的春耕“三變”

      “晴日暖風生麥氣”,小滿節氣將至的東北,春耕已近尾聲。從空中俯瞰吉林大地,黑土地上阡陌縱橫,玉米田水稻田交輝掩映,勃勃生機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2017-05-26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