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雙黃金帶”的春耕“三變”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7-05-26





      “晴日暖風生麥氣”,小滿節氣將至的東北,春耕已近尾聲。從空中俯瞰吉林大地,黑土地上阡陌縱橫,玉米田水稻田交輝掩映,勃勃生機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吉林省農產品以黑土地肥沃、松花江水網交織及降水、積溫等氣候條件卓越贏得聲譽。而今,在廣袤黑土地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爆發出巨大能量,記錄著新一年農業生產的新氣象。


      “二變三”優結構


      今年春節過后,通榆縣綠化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馬叢強馬不停蹄地跑養殖企業,為村里農民要到了青貯玉米飼料的種植訂單,讓農民對今年種什么心里有了底。綠化村地處東北農牧交錯區,氣候干旱,前些年因玉米有國家“托底”收購,比較效益好,全村70%耕地種玉米。“沒了玉米托底價,農民要隨行就市闖市場,我們就找到最有優勢的青貯玉米、綠豆等雜糧雜豆,都簽了訂單。”馬叢強說,今年玉米種植面積降到不足20%。


      綠化村的變化正是吉林種養結構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二元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調整的縮影。“由二變三”,吉林通過兩年累計調減“大路貨”籽粒玉米面積500萬畝,釋放水稻、大豆、飼料玉米、蔬菜等空間。


      “調結構結合各地自然稟賦和市場需求,主要在東部冷涼區、西部易旱區和城市郊區。”吉林省農委農業處處長鄔曉東說,今年吉林水稻、大豆分別增加面積50萬畝和77萬畝,新建標準化棚室5萬畝、經濟實用棚25萬畝。


      調結構做強“黃金玉米帶”。吉林在中部玉米優勢產區,以25個縣為重點建設優質玉米生產核心功能區,對接精深加工和飼料加工需求發展優質專用品種,圍繞口糧化、主食化打造鮮食玉米品牌,讓玉米“粗糧細作”。同時,吉林打造大米、雜糧雜豆、優質安全畜產品優勢產區,今年將新增畜禽養殖能力3000萬頭(只)。


      “黑變綠”打品牌


      “水稻不是出米率越高越好,我們要求出米率不超過70%。”松原糧食集團董事長寶蒙權說,“這是為防止施用劇毒農藥。”該公司今年認證了10萬噸綠色稻谷,這就要求從選種、施肥、保管到加工必須標準化,“我們規劃120萬畝覆蓋嫩江沿岸等松原主要水田區的綠色稻谷保護區,以‘綠’為品牌獲得競爭空間。”


      寒地黑土、半年休耕、綠水青山是吉林農業的生態優勢,而以往掠奪式農耕,效益低下,破壞生態環境。今年春耕,不少農民正從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等黑色化石產品投入轉向綠色農業無公害生產。


      松原市寧江區德智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文今年養了120頭黑山豬、增加種植340畝小麥,“豬的糞便施肥白菜,小麥全部采用有機肥無農藥”。他還規劃生產綠色豬肉酸菜餃子,“今年春節做了8000斤餃子,供不應求,每斤成本8元,售價12-15元,綠色帶來了附加值,也讓合作社打出了品牌”。


      “去年全市增加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9個,增幅達到43.4%。”松原市農委主任孫成德說,今年將培育示范基地58個,種植面積30萬畝,輻射帶動30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吉林大米”“吉林雜糧雜豆”“吉林食用菌”……越來越多“吉字頭”農產品品牌靠著吉林農業生態優勢,闖出“江湖”地位,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好吃、營養、更安全的“吉林大米”品牌去年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


      “舊變新”補短板


      從低矮的一代棚到寬敞明亮的二代棚,再到智能化溫室,在農安縣陳家店村,能看到“三代”溫室大棚。“這幾年,陳家店村的春耕一年一變樣,智能溫室里實時顯示溫度、濕度等信息。”陳家店村黨委副書記付升學說,全村7000多畝耕地也是大規模連片機械化種植,“今年農業植保還將用上無人機”。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補農業生產方式、基礎設施短板。從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到航化作業、保護性耕作,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全程農機化整省推進,吉林近年來不遺余力地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今年將建設高標準農田215萬畝,打造8個10萬畝片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86%以上。


      德惠市種地大戶姜恩惠看著新購進的水稻插秧機作業,滿臉笑容地說:“作業速度相當于10名工人,但成本只有人工的五分之一。”這臺售價近12萬元的插秧機,姜恩惠只花了8.6萬元,“政府補貼了30%,明年打算擴大面積再買一臺機械。”


      農業生產“上天入地”。“吉林一號”商用衛星翱翔太空為吉林農業插上翅膀。吉林今年將統籌運用衛星遙感數據,整合土地確權、農業生產技術等數據,對接氣象、水利等數據,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大數據云平臺,基本實現縣域農業衛星數據云平臺全省覆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摸索出多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中國摸索出多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中國財政部20日對外公布消息說,去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12億元人民幣,支持安徽、重慶等12個省(直轄市)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
      2017-03-21
    • 中國今年綠色優質農產品播種面積大幅增加

      隨著“春分”的到來,中國春播也由南向北進入高潮。記者20日從中國農業部獲悉,今年中國農業結構調整趨勢明顯,綠色優質農產品播種面積大幅增加。
      2017-03-21
    • 中國科學家在“多快好省”培育水稻上取得新進展

        中國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糧,因此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是中國育種學家的奮斗目標。  如何才能實現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利用品種設計的...
      2017-03-24
    • 超級稻“出中國”記:“中國糧”供給側改革進行時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下,“中國稻”需要換副面孔應對世界市場。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中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推廣占有技術優勢的雜交水稻技術,引領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
      2017-04-17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