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回顧過去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有力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電池生產車間,一堆堆拆解破碎的黑色電池正極廢料經過多級轉化,如變魔術般析出了鎳、鈷、錳、鋰等各色金屬元素。不斷的技術革新使得鎳、鈷這類金屬元素的回收率已達98%以上。
在制鞋車間,曾經的刺鼻異味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格外清新的空氣。堅持綠色戰略,不斷地推進工藝技術創新,積極尋找清潔生產突破點,持續改進工藝,讓鞋企實現環保和生產效益雙豐收。
在醬油釀造車間,管道布置優化之后,單位能效進一步提高,蒸汽利用率提高20%以上,同時,還可以利用地源熱泵裝備對制曲過程提供降溫冷源,減少因制冷而使用的電能。
在城市道路上,面向消費端的氫能自行車陸續上路。將氫能科技運用到交通出行,不僅積極踐行“雙碳目標”,而且解決了城市居民的通勤難點。
在超市日化專區,選購洗護用品的消費者或許不知道,貨架上一瓶瓶洗護用品,從原材料到工廠,再從工廠到他們手中,都經過了“綠色的洗禮”:天然提取,不污染環境,不傷手、洗護效果顯著,綠色健康。
以上只是我國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案例和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聆聽時代召喚,輕工業奮勇向前。
源頭減量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輕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在吸納勞動就業、解決“三農”問題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輕工業也是我國污染防治、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家電、鞋類、玩具、塑料制品等輕工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國家鼓勵綠色產品消費,擴大綠色消費市場的同時,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的價值。清潔生產理念的全面貫徹落實成為輕工行業各企業總體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基礎環節。
為此,輕工業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奏響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在節水、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供應鏈管理、清潔生產、污染防治、綜合利用、制定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發力。特別是節能減排方面成效顯著,輕工業通過加快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綠色化改造步伐,推動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進行節能減排治污,提高了行業清潔生產水平,一批綠色產品通過檢測認定。
“十三五”期間,全國評定綠色工廠1470家,其中輕工企業270家;在工信部公布的43項綠色設計產品標準中,涉及輕工相關產品共計17項;前兩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中,409個綠色工廠中輕工業占63個,246個綠色設計產品中輕工行業占235個,19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中輕工行業占7個。
輕工重點行業全面完成國家綠色發展指標。“十三五”期間,輕工業建設357家綠色工廠,4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27項綠色設計產品標準,818個綠色設計產品,1個綠色工業園區,260家輕工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造紙行業廢水排放減少36.78%,化學需氧量排放減少87.1%,單位產品能耗減少24.5%,氮氧化物排放減少56.4%;皮革行業噸皮耗水量降低10%以上,廢水排放量減少13.50%,氨氮排放量減少39.45%,COD排放量減少36.58%以上;照明電器行業實現了熒光燈的無汞產品替代,LED光源產品生產數量占到所有光源產品生產總量的50%以上,全行業汞使用和排放總量相比“十三五”初期減少了50%以上;家電行業節能環保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空調、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能效顯著提升。食品、發酵等行業綜合能耗明顯下降。
規范先行 低碳轉型路線清晰
“十三五”期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以工業節水和綠色制造為重心,推動輕工業實現綠色發展——承擔工信部高耗水行業節水行動計劃工作支撐項目,完成酵母等5個領域的取水定額編制。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研究制定發布《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協助原環保部、工信部完成《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期評估,85個項目列入工信部節能與綠色制造標準專項。頒布《中國輕工業綠色智慧產業集群建設指導意見》,制定19項輕工業綠色團體標準,引領輕工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智慧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參與工信部組織的淘汰落后產能督導檢查工作。引導推動造紙、皮革、電池等行業廣泛應用節能降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輕工業急需的低固形物連蒸、低能耗蒸煮、連鑄連軋連涂等一批綠色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6月17日,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指導意見》重要內容。《指導意見》的出臺,為全面推進我國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份目標任務明確、操作性強、邏輯清晰的綱領性文件,對加快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建設,實現我國輕工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為進一步推動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指導意見》提出以下部署:
一是加快綠色發展。繪制造紙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有序推進輕工業碳達峰進程。加大行業節能降耗和減污降碳力度,加快完善能耗限額和污染排放標準,樹立能耗環保標桿企業,推動能效環保對標達標。
同時,推動廢棄產品循環利用,加大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力度,實施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工程。
二是全面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加強有害物質源頭管控和綠色原材料采購,完善綠色工廠評價、節水節能規范等標準,建設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培育一批綠色制造典型。同時,鼓勵企業進園入區,引導企業逐步淘汰高耗能設備和工藝,推廣使用綠色、低碳、環保工藝和設備,推進節能降碳改造、清潔生產改造、清潔能源替代、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節水工藝改造提升。
三是引導綠色產品消費。加快完善家用電器和照明產品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促進節能空調、冰箱、熱水器、高效照明產品、可降解材料制品等綠色節能輕工產品消費。同時,引導企業通過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等方式增強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行動。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對此高度重視,并將從宣傳貫徹政策、分解量化目標、落實重點任務、強化分類引導、發揮機制優勢等方面抓好有關工作。
工業節能方面,輕工行業向工信部推薦10個節能產品、2項節能技術申報2021年度國家工業節能積水裝備及“能效之星產品”;典型輕工產品取水定額標準及評估體系研究任務驗收;征集上報輕工業節水領域行業標準項目15項;《制革行業節水技術規范》已獲得行標立項。
綠色制造方面,貫徹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強化綠色制造標桿引領。截至2021年末,輕工領域共榮獲工信部綠色工廠506家、綠色設計產品1206種。綠色工廠506家,其中:2021年130家。綠色設計產品1206種,其中,2021年215種。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認真貫徹國家戰略部署,先后制定“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50條”和“十四五”行業發展系列規劃指導文件,提出工作目標和具體舉措,推進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其中,“推動輕工綠色低碳發展”部分指出:“十四五”期間,在造紙、塑料、家電等重點行業制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等行標、團標200項以上;到“十四五”末,輕工行業綠色工廠總量達到1000家,綠色設計產品總量達到2000個,輕工業綠色產品占全國比重達到40%。
輕工綠色制造前景可期
“十三五”時期,輕工業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綠色發展、綠色制造相關政策,促進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其中,造紙、家電、皮革、食品、塑料、洗滌等行業制定并發布《生態設計產品評價規范第1部分:家用洗滌劑》等近6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人造革與合成革工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等14個綠色工廠評價要求標準,《家電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通則》《家電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電冰箱綠色分級評價技術規范》等5項綠色供應鏈行業標準。工信部認定綠色工廠2126家,輕工企業357家,占比16.8%;認定綠色產品2170個,輕工產品991個,占比45.7%。
2021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其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也是工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五年。輕工行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再創佳績。
2022年7月4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印發《關于促進輕工行業“穩產穩供”的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將落實工信部等五部門《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在全行業開展《指導意見》的宣貫工作,用好科技創新、標準質量、綠色低碳、數字轉型、三品行動、產業集群、市場建設、技能人才等舉措,確保《指導意見》提出的六大板塊23項重點任務、5項專欄工程取得實效。
為貫徹工信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意見》指出加快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認定一批輕工行業綠色制造標桿企業,在造紙、塑料、家電等重點行業制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等行標、團標200項以上;推動塑料、家電、造紙、電池等行業廢棄產品循環利用;倡導企業生產綠色產品,形成綠色供應鏈,推動綠色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發展。
進入新時代,輕工業貫徹黨中央“三新一高”戰略部署,把握國家戰略指向,構筑產業支撐體系,通過建設科技輕工、品質輕工、綠色輕工、智慧輕工,全面推動輕工業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建設現代化強國貢獻輕工力量。(記者張麗娜)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