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白酒產業作為傳統產業,經過深度調整期后進入了向優勢品牌、優勢企業、優勢產區集中的新一輪發展周期,結構性繁榮和擠壓式增長愈演愈烈。
在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如何讓白酒“外循環”跟上“內循環”的腳步,從而構建起暢通高效的白酒“雙循環”體系?
今年四月,根據《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2019修訂版)》的規定,經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審查委員會批準,由中國酒業協會白酒技術創新戰略發展委員會牽頭制訂的《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團體標準正式面向社會公開征集該系列標準的起草單位。
根據通知發布的資格條件,起草單位、起草人需從事白酒相關的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原輔料供應、檢驗檢測、科研教學,或從事設備研發、信息化技術等相關領域工作;對于白酒國際化的表達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對國際酒類體系框架和標準體系有較全面的認識。另外,申請人所在單位需具有一定的制造或科研水平,重視標準化工作;愿意承擔開展標準化工作所需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支持。
中國酒業協會表示,此次由中國酒業協會白酒技術創新戰略發展委員會牽頭制定《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團體標準,是為了解決白酒在國際化市場流通中體系、表達和術語缺乏的問題,通過消費者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較為系統地詮釋白酒產品所涉及的內容,促進白酒在國際上與同類產品展開公平競爭,樹立白酒特色鮮明的品類形象,增強白酒文化國際的傳播和親和力。
近年來,白酒企業在中國酒業協會的積極組織下,持續向世界推廣和傳播中國白酒的文化和消費方式,但仍面臨著不小挑戰。其中,缺少關于中國白酒國際化、文化、品質、商品名稱的統一表達,不利于樹立中國白酒規范、標準的統一形象,造成了白酒國際化推廣難度的增加。中國白酒要想真正走向海外,融入現代世界,需要改變傳統的話語體系,必須用普通消費者明白易懂的語言來描述酒的風味特征或品質特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白酒在現代世界的健康發展。
曾參與修訂了多項白酒國家和地方標準的白酒專家、源坤教育創始人鐘杰曾明確提出“白酒的話術要再造、建設,而不是翻譯。中國白酒要站在品類的角度,用味覺、聽覺、感覺去重新表達滋味之美、工藝之美、香氣之美,要讓白酒的香氣表達回到生活”。
記者了解到,中國白酒香型眾多,差異明顯,但是在香型描述上卻并不直白,不僅讓海外消費者感到困惑,就連本土消費者面對清香、濃香、窖香、醬香、陳香這些模糊性的詞匯時也感覺摸不著頭腦。例如,用于形容酒風味的詞匯,西鳳酒“秀雅”,董酒“優雅”,茅臺酒“幽雅”,單從字面上看,這三個詞就難以區分,而且“雅”的具體含義又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樣的香氣、口感才符合“秀雅”“優雅”“幽雅”呢?
和中國白酒相比,西方烈性酒的表達方式就更加直白,以普通人都能聽懂的語言去描述酒的味型與特點。在《威士忌鑒賞手冊》一書中是這樣描述威士忌酒體風格的:“濃郁的麥芽芳香,有果香。一種酒質中等、麥芽香味精致的麥芽威士忌,有甜味、稍顯雪利酒的味道,余味悠長。”“有濃郁的焦糖和泥炭香味。愉快濃厚的麥芽酒質,有水果和泥炭味,終感辛辣、甜潤。”
西方的烈酒會以常見的“焦糖”“水果”“肉豆蔻”“蜜”等事物來描述酒體的香氣和口味,普通消費者一看就明白,人們能夠毫無障礙地了解這些酒的風格特征,并且親身品嘗后加以驗證。由此可看出,西方烈性酒的風味描述話語體系是對大眾開放的。
對此,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孟鎮表示,白酒因復合香氣共同組成了不同的香型,不管是花香,還是陳香,都不是單一的香氣,應該是多種物質或多類物質的呈現。采用多種香氣描述,主要目的是為了向消費者更加清晰、直觀地展示不同香型和香氣特征;另外,搭建專家評語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這也是白酒品質表達的一種方式。目前,果香、花香,包括陳香、曲香等香型描述尚不具體,還有待于感官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和行業的共同努力。(記者 賈淘文)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