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業半年報 消費疲軟 整體業績不及預期 價減量增 市場有望逐步恢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10





      近期,國內主要乳企的半年成績單相繼出爐。數據顯示,A+H股共有29家上市乳企,其中A股19家,H股10家。除阿爾法企業未公布外,2023年上半年,其他28家上市乳企中僅有11家企業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13家乳企凈利潤同比下滑。對于上半年各大乳企的整體表現,業內人士認為,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上半年國內乳制品消費市場整體疲軟,乳企業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預計隨著國內經濟的恢復,行業市場將會逐步恢復。


      乳業增速放緩


      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數據顯示,上述28家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合計1956.9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9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120.33億元,同比減少20.05%。


      其中,國內前三大乳企業績表現較為穩定。從營收規模來看,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穩居前三,分別實現營收661.97億元、511.19億元、141.39億元。伊利的營業總收入超過行業第二名蒙牛乳業與第三名光明乳業之和,穩居行業第一。此外,除了光明乳業營收下滑外,另外兩家企業營收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從凈利潤增速看,三巨頭差異明顯,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81%、蒙牛乳業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9.48%,光明乳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0.07%。


      “今年上半年國內乳企的整體表現不錯,從消費量來看,無論白奶、酸奶,還是冰品都在增長,說明降價促銷后消費者對于性價比高的產品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乳業分析專家宋亮認為,雖然乳制品消費呈現量增價減趨勢,但長遠來看,考慮到我國當前低溫乳制品滲透率、覆蓋率偏低、人均乳制品消費量較歐美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乳制品行業發展潛力依然較大,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


      在伊利的業績會上,其投資者關系部總經理趙琳也表示對市場前景表現樂觀。趙琳認為,上半年業績表現的變化,一方面是受國內宏觀經濟弱復蘇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上年同期基數較高有關。下半年,隨著國內經濟逐步恢復,預計國內乳制品消費市場還會進一步恢復。


      蒙牛總裁盧敏放分析認為,雖然短期內國內人口下滑對奶粉、奶酪等品類市場有一定影響,但國內人均乳制品消費總量并不高,飲奶消費習慣也在養成,因此國內乳制品行業并沒有出現結構性回調,可能短期內增速會有所放緩,但長期趨勢并沒有發生改變。


      盧敏放表示,今年上半年,乳業消費市場表現略低于此前的預期,但高端化和品類結構的改善仍在繼續,比如高端液奶品牌特侖蘇上半年依然有10%的增長,因此他對未來兩年液態奶業務的前景依然有信心。


      “下半年原奶的價格將會有所回升,這有助于一些牧業公司降低成本。此外,消費的增長依然會呈現出量增價減的趨勢,但價格下降是因為促銷所致,這將會為大型乳企帶來營收上的增長。”宋亮表示。


      中小牧場承壓


      乳業上游面臨新一輪洗牌


      值得關注的是,與往年增長不同,今年上半年所有上游原奶企業業績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下滑,甚至虧損。其中,西部牧業、原生態牧業、澳亞集團和優然牧業4家公司的凈利潤下滑幅度均超過100%,原生態牧業和優然牧業下滑幅度最大,分別下滑598.11%和552.97%。


      對于上游原奶企業的業績表現,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表示:“上游牧場更多屬于農業產業,經營風險的波動性更高、不確定性更強,特別是成本的控制難度更大。”


      而各大企業在公告中也表示原奶價格持續下滑,飼料價格居高不下,促使企業成本不斷攀升,進一步壓縮利潤。澳亞集團在公告中稱,過去的12個月,原料奶售價下降及飼料成本增加,原料奶平均售價較2022年同期下降約8%,而每千克原料奶的飼料成本較2022年同期增加約7%。


      現代牧業、中國圣牧等多家原奶企業均在財報中表示,由于大宗原材料價格較2022年同期仍處于高位,以及國內原料奶市場售價下行,導致原奶業務毛利率下滑,以及銷售成本的增加。


      對于今年原奶價格整體趨勢,新乳業預計,下半年奶源成本還是會滲透出部分紅利,并表示會持續加強奶源管理,“目前通過自建和參股取得的奶源占公司總需求量的50%左右。”


      天潤乳業也在其半年報中表達了這一觀點。天潤乳業表示:“奶源過剩,奶價下跌,而成本居高不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以牧業為主的乳企。”


      天潤乳業指出,大型牧場通過先進的技術和規模化效應,能夠控制成本減少損失,而中小牧場則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乳業上游將面臨新一輪洗牌,牧業公司將進一步向大型企業集中,中小牧場將面臨新一輪淘汰高潮。


      鮮奶品類回暖


      新渠道帶來新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隨著消費場景的恢復,鮮奶品類有明顯復蘇跡象,成為各乳企業績的新支撐點。


      在蒙牛的業績會上,盧敏放表示,上半年,蒙牛鮮奶核心品牌每日鮮語在上年高基數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雙位數增長,其他細分品類如低脂高蛋白鮮奶等也有較快增長,整體業務盈利也在提升。他認為,疫情下,除了對健康的關注,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包括近場電商等新渠道的發展(買菜平臺、到家平臺、周期購等),也帶來了新的增量市場。


      伊利管理層在業績會上也透露,今年第二季度,伊利低溫鮮奶已經恢復增長,其中金典鮮奶實現翻倍增長,同時,近場渠道對增長也具有一定的拉動效應,如伊利與京東合作的周期購項目同比增長超過200%。


      鮮奶品類的回暖也帶動區域乳企的業績增長,整體業績表現優于行業水平。


      以新乳業為例,其上半年實現收入53億元,同比增長10.8%,實現歸母凈利潤2.4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鮮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10%,低溫高端乳制品為主的唯品乳業收入增長超過30%。


      三元股份在半年報中也透露,在北京液態奶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高端奶及鮮奶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72℃鮮奶、極致低溫鮮奶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宋亮認為,區域乳企鮮奶業務的增長,與國內奶價下行,原奶成本下降有關,特別是第三方奶源價格較低,北方過剩的低價原奶7、8個小時就能通過冷鏈運到南方。而原奶成本下降給企業留下了降價促銷的空間,降價促銷又加快了鮮奶市場動銷,南方市場明顯受益。


      在宋亮看來,雖然今年乳制品消費市場整體有些疲軟,但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并沒有改變。隨著鮮奶消費習慣得到培育,今年鮮奶品類將迎來重要的轉折點,而且鮮奶熱銷對緩解上游原奶階段性供需失衡也有幫助。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