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十大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上,由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編制的《“一帶一路”氣候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2日對外發布。
“一帶一路”區域地域遼闊,橫跨多種不同類型氣候區。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降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風險,是區域內各個國家和地區謀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報告》以期為“一帶一路”區域內各個國家和地區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參考。
《報告》顯示,2022年,“一帶一路”區域內年平均氣溫南北差異較大,區域內年平均氣溫距平呈北部地區偏暖、南部接近正常的空間分布,區域內年降水量空間分布差異明顯,區域內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空間分布體現為西北少、東南多的特征。與2019年至2021年同期平均相比,2022年該區域植被長勢總體偏差,但空間分布上有所不同。
《報告》指出,1981年至2022年,“一帶一路”區域大多數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呈現顯著增長趨勢,且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氣溫變化速率差異明顯,如中東歐地區年平均氣溫每十年增加0.75℃,增速最快。
《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區域是全球氣象災害發生最頻繁區域之一,氣象災害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澇、高溫、干旱、臺風等。1980年至2022年發生氣象災害的次數占全球總次數的四成左右,且有明顯增多趨勢。從空間分布上看,南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臺風、暴雨和洪澇等氣象災害發生次數較多。由于區域內大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龐大、防災救災能力相對較弱,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重,1980年至2022年,區域內年均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全球經濟損失總值的四分之一,且總體呈上升趨勢。
《報告》預計,“一帶一路”區域年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高緯度地區增溫幅度大于低緯度地區。到21世紀末,在低排放情況下,區域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至3℃,在高排放情景下,將普遍升高5℃以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一帶一路”區域面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增加、強度可能增強,海平面升高、臺風和風暴潮危害增大,生態環境總體可能呈惡化趨勢,對沿線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帶來新的壓力。 (記者 陳溯)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