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奶業消費能力任重道遠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26





      近期,乳企品牌陸續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不少乳企,尤其是上游乳企的虧損態勢引人關注。據行業觀察,奶類消費不足、品類不夠多元等因素成為制約我國奶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原料奶2023年產量同比增加265萬噸,增幅為6.7%,創歷史新高,但受消費環境影響,全年奶類消費下降約1.6%。專家指出,消費問題不僅關乎市場回暖,更是乳業突破當前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牛奶首席分析師楊禎妮指出,居民飲奶意識不強、對乳制品認知不足是奶類消費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營養所測算,我國城鎮居民液態奶需求收入彈性為1.74。“需求收入彈性數字大于1,表明液態奶還不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楊禎妮認為,這或許與消費者缺乏飲奶習慣,以及尚未建立相應的飲食文化氛圍有關。


      乳品價格偏高是制約居民奶類消費擴大的又一重要因素。“調研發現,消費者普遍認為奶價過高,偏好性價比高的平價奶。”楊禎妮以低溫鮮奶(巴氏殺菌乳)為例分析,2023年最低檔價格的低溫鮮奶銷售額同比漲幅約在8%,遠超其他高價位鮮奶產品。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牛奶(高溫瞬時滅菌奶,即UHT奶)2024年上半年平均零售價格為12.3元/升,與原料奶比價為3.5,高于國際上2.0左右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按照膳食指南推薦的日均飲奶量300克計算,牛奶支出要分別占到農村和城鎮居民食品支出的22.2%、13.8%,對低收入人群而言負擔較重。


      “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有奶類消費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農村居民奶類消費水平很低,尤其是偏遠鄉村的居民更低。”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執行首席專家鄭楠表示,國家的奶類政策要集中解決消費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夠推動整個奶業健康持續發展。


      對此,楊禎妮建議借鑒國際經驗,研究發放消費券刺激乳制品消費,通過精準補貼農村與低收入群體,提升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乳制品攝入量,同時有效緩解奶業產能過剩問題,實現供需兩端的良性互動,為奶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消費市場的培育需要時間。”乳業分析師宋亮強調,不能完全依靠擴大內需進行破局,還要同步調節供給,積極融入全球化發展浪潮。雖然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我國處于初級階段,但是與奶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奶業發展也有獨特優勢。


      農業農村部相關實驗室連續3年在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超市內對液態奶進行抽樣評估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安全方面,國產奶與進口奶都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品質方面,國產奶明顯優于進口奶。“我們可以通過開發功能性、高附加值的成品奶產品,逐步開拓國際市場。”宋亮說。


      楊禎妮則建議,加大奶業科普宣傳力度,加大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擴大力度,推動奶類產品進軍隊、機關食堂等集中供餐點,把奶類供應納入營養健康食堂的評價體系,以擴大奶類消費場景、培育壯大奶類消費群體。(魏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