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新中國成立75載壯麗歲月,每一個歷史節點都鐫刻著國家進步與發展的印記,許多領域經過不懈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正是其中之一,75年來行業的蓬勃發展歷程,恰從另一個角度記錄了新中國的繁榮與騰飛,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
從萌芽到跨越的璀璨畫卷
新中國成立前,自行車的生產多是以手工和半機械化操作為主,生產計劃、銷售渠道和價格等均由各企業自行確定。但是,受各方因素影響,由于管理不善,工藝技術落后,產量很低。據統計,1949 年全國自行車產量還不到1.6萬輛,品種也只有28英寸和26英寸普通車兩個品種,不但是十分稀缺的商品,而且質量也較差,難以滿足當時百姓的消費需求。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有了真正的自行車工業,開啟了自行車工業的“確立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進入了工業恢復時期,自行車工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知名的“飛鴿”和“永久”品牌就誕生于這一時期,無疑是給我國的制造業注入了一劑強而有力的強心針。此外,自行車明確由機械行業劃歸輕工系統管理,并開始實行長達近30年的自行車憑票購買制度。
在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誕生下,以全新面貌揚帆起航的中國自行車工業,不僅在生產、技術、管理等各方面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飛速進步,還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漂亮成績單:1957年,全國自行車產量達到80.6萬輛,為1949年的50倍。也是這一時期我國自行車開始出口,至1957年共出口自行車1.8萬輛。
在之后的二十年間,自行車行業迅速壯大,1959年1月,行業另一著名品牌“鳳凰”品牌誕生,成為不少家庭的出行必備,也標志著自行車在我國開始進入“普及階段”。吹響嘹亮的時代號角,制造業生產力獲得蓬勃發展,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品牌自行車,因此,人們對自行車的需求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二八大杠”成為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家庭資產。這一時期行業雖面臨較為復雜的外部環境,但也是我國自行車工業生產技術獲得全面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自行車品種也有了新的發展,已由普通車發展到載重車、輕便車、賽車、小輪車等六大系列近百個花色品種。
1978年至今,中國自行車工業進入“跨越階段”,在中央“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下,自行車行業在改革開放中闊步前進。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行車業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帶來了行業天翻地覆的變化。直到1995年,電動自行車應運而生,并且進入早期實驗性生產階段。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持續快速發展,邁入“高質量階段”趨勢日益明顯,行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產品品種豐富、規格齊全,滿足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多層次的需求,行業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成就,開啟了一個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的“新兩輪時代”。
從探索到創新的壯麗篇章
如果說中國自行車行業的發展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抹亮麗風景色彩。那么,中國自行車行業組織的發展亦是中國自行車歷史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新中國成立75年來,行業和時代一起脈動,借機而起,乘勢而上,取得了耀眼的發展和成就,其間,中國自行車協會一直扮演著最重要的推手乃至始創者的角色。
198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自行車協會。1985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車協會正式成立,第一屆會員大會在河南洛陽隆重召開。自此,兩輪車企業有了自己的組織,滿懷豪情開始了實現行業繁榮、企業振興、創業者幸福的不懈征程。
成立近40年來,中國自行車協會堅持為會員服務,為行業造福的宗旨,始終站在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全局高度,審視協會工作和加強自身建設,不僅極大提高了協會的作用和地位,還為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為促進“自行車強國夢”的早日實現作出了重大貢獻。
“初創期”集聚行業管理力量。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自行車協會邁進初創期。從政府部門向行業管理轉變,從部門專業管理向綜合管理轉變,體現著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趨勢。它的出現,既是行業部門改革中的一次重要嘗試,又標志著自行車行業的自我管理在組織上完全形成,為今后探索自我成長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期”激發企業內生活力。20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期,中國自行車協會順應大勢,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不斷完善自身,成為政府與企業間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特別是在推動行業完成體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實施科技創新、活躍消費市場、擴大國際貿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進中國自行車行業各方面建設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平穩期”穩健根基繼續轉型。在2000年之后的十年間,中國自行車協會進入了平穩期。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業和協會的建設也逐漸進入相對成熟的平穩期。協會一方面對已取得的成績進行鞏固,一方面針對行業發展變化和需要,積極探討自身職能和工作方式的轉變,積極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推動中國自行車行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創新期”助推產業向新而行。近十余年,特別是近六年,為中國自行車協會創新期。通過理事會換屆,協會重新梳理了工作思路,進一步明確了定位、職能和目標。這一時期,協會準確把握新時代要求,緊緊圍繞發展和服務兩大主題,高屋建瓴、放眼全局,以“五業戰略”為核心布下自我革命、自主創新大棋局,著力推進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匯集力量、建言獻策,全面開啟行業發展和自身建設新征程。
以高質量發展再啟新征程
75年,一個行業能前行多遠?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自行車年產量從854.6萬輛提高到4883.5萬輛,翻了兩番多;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也從15.6億元增長到510.6億元,增長了30倍,年均增長近10%;累計出口14.06億輛,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額增長222倍,年均增幅12.76%。
另一細分領域電動自行車不僅是中國首創,更從無到有,發展到目前的年均產量超5000萬輛,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創下又一個“世界第一”。
近年來,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和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行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核心技術突破取得階段性成果。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自行車變速器、中置電機力矩傳感器、高能效鋰電池安全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對于行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品牌建設提升行業新形象。為高質量推進品牌建設工作,全面提升行業品牌發展水平,中國自行車協會開展了一系列品牌建設工作,建立行業品牌聯系人工作機制、發布《可持續時尚企業指南 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時尚產品指南 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團體標準及《2022年度行業品牌發展研究報告》、組織兩輪車時尚品牌周活動、開展行業品牌建設調研等,引導行業企業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提升行業自主品牌形象,提高消費者對行業品牌的認知度,進一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優勢。在新質生產力理念推動下,一大批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企業向“新”發力,聚“質”賦能,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這些創新成果包括:比傳統焊接車架更輕、強度更高的3D打印鈦合金車架;與一杯水同等重量,卻擁有金屬強度的鋁鋰合金一體式飛輪;支持與手機操作系統連接,擁有地圖導航、心率監測等多種智能化功能的電助力自行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劉素文表示,行業在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呈現出幾個特點:綠色發展成為行業轉型的強勁動力;產業布局不斷優化,新發展格局正在構建;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強化,發展根基正在夯實;騎行文化賦能,激發行業發展新活力。
“現如今,我們來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門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大數據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籌謀在望,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勢必會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劉素文表示,“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號角,我們要重新思考再出發,不斷創造新需求,滿足消費者適度簡約、綠色低碳的出行需要,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兩輪車行業力量。伴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和協會將緊跟黨中央的腳步,矢志不渝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勠力同心,拼搏實干,繪就更加壯麗的發展藍圖,為時代頌歌,為祖國獻禮!(中國自行車協會)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