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罐一代”和“罐二代”之間開啟。在中國罐頭工業協會主辦的中國罐頭食品行業SG20(Second Generation 20)組織峰會上,“罐一代”的故事展現了一幅鮮活的中國罐頭歷史長卷。“罐二代”承接新的歷史使命,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繼續努力前行,在豐富國內市場的同時,把“中國味道”帶給了全世界人民。從軍需到民用,從冷食到自熱,從高檔消費的舶來品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從手工操作生產到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老故事正講述著新作為。罐頭行業發展的累累碩果更是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生動注腳。
小罐頭的世界之旅從未停歇
近年來,中國罐頭在海外熱銷,出口量持續躍升。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主要的罐頭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產品出口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據我國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罐頭食品累計出口70.42億美元,同比增長3.31%;出口數量為335.27萬噸,同比增長7.59%。而在1949年,我國罐頭總產量只有484噸。75年來,每一瓶一蓋、一果一蔬都鐫刻著罐頭行業的創新故事與輝煌。
今天取得的成就源于歷史的積淀。相關資料記載,1893年,我國最早的罐頭廠——廣州廣茂香罐頭廠,建成并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罐豆豉鯪魚罐頭,從此開啟了我國罐頭工業的發展道路。此后在天津、廈門、寧波、汕頭、煙臺、大連、重慶、成都等地,也先后建立了一批罐頭廠。我國罐頭工業的成長并不順利,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罐頭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罐頭工業重新走上了發展的軌道。數據顯示,1950年全國罐頭總產量達到1733噸,1953年全國罐頭總產量達2.79萬噸,其中90%供軍需,亦有少量出口。
“罐頭雖然是傳統食品加工行業,卻是我國最早一批與國際接軌的產業之一,且長期以出口為導向,對曾經的外匯創收和今天的穩外貿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罐頭工業協會理事長劉有千介紹,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罐頭食品作為出口創匯的重點產品,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我國罐頭工業在原有基礎上,通過全面進行技術改造、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等,在罐藏果蔬原料品種選育、工藝技術、新產品、新包裝和新設備方面下足了功夫,為加快罐頭工業發展創造條件。到1988年,我國罐頭總產量達到220.87萬噸、出口量56.26萬噸、創匯6.24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罐頭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紫山集團創始人洪長水在SG20組織峰會上說:“創立于1984年的紫山,從一個小作坊起步發展到如今年可加工各類農副產品近20萬噸的紫山集團,我們憑著一腔熱情,東奔西走,站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潮頭,與潮共舞,順勢而為,一步一步發展壯大。福建漳州是全中國第一個被評為‘罐頭之都’的城市,漳州的罐頭產業最興旺的時候,罐頭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當時在漳州地區,罐頭行業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非常大,是出口創匯的‘大戶’,很多來漳州的外商都是沖著我們的罐頭來的。”
在山東,青島開創食品以鄉村樹、FESTIN、FRUITI等多個自主品牌出海,出口果蔬罐頭品類高達20余種,其中,“拳頭產品”蘆筍罐頭去年總出口6500余噸,出口額達2200余萬美元,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目前,青島開創食品已與全球前25家大超市直接合作,實現國際版的農超對接,還成為世界食品十強企業亨氏HEINZ、全球最大食品配送商SYSCO等企業的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一環。
從傳統的水果罐頭、蔬菜罐頭、各式菌菇和即食類罐頭,到海鮮、肉類等附加值較高的罐頭,再到紅燒肉和鯪魚罐頭,如今,中國罐頭的身影已遍布海內外,中國的罐頭已然成為世界的罐頭。
“內外兼修”的創新道路越走越寬
“罐頭,這一承載著無數家庭記憶與情感的食物,從誕生之初便肩負著保鮮、便捷的重任,心系千家萬戶,更是為農業發展、農民增產增收起著很好的作用。”浙江臺州一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永進說,“我們這一代人,有幸參與了中國罐頭行業的黃金年代,見證了它從手工作坊到現代化流水線的華麗轉身,更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品質為魂,以創新為翼,讓罐頭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更成為了一種文化、一種情懷。”
經年累月的國際競爭,鍛造出了中國罐頭堅實的產業支撐體系,“內外兼修”的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從零到一,我國罐頭工業的科技創新已從跟跑為主轉向了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的階段,罐頭生產強國建設闊步前行。
1965年到1984年,各地罐頭廠先后從國外引進了17條空罐連續生產線。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國內有關部門積極開展部分空罐和實罐設備的消化吸收、科技攻關,逐步實現了國產化。例如,1984年浙江的一家食品機械廠研制成功底蓋上膠烘干機,隨后又研制成功鍍錫薄鋼板罐底蓋生產線。1993年,廣東汕頭輕工機械廠制造出500罐/分鐘的高速全自動電阻焊罐身機及補涂烘干機,從而使我國電阻焊制罐設備形成系列化。四川的一家機械廠成功研制套壓旋開式真空封口機。進入21世紀,我國罐頭工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蘑菇、柑橘、午餐肉、八寶粥等大宗罐頭品種實現了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甚至在部分工序實現了智能化操作。例如,今日食品有限公司在2023年建成并投入了行業內第一個數字化的金槍魚加工車間,旨在讓制造過程透明化和數字化,保證產品生產過程可視、可控、合規。
在包裝、生產線、生產工藝創新的同時,罐頭的使用場景、種類也在創新,當預制菜和罐頭工藝合二為一,創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接連涌現。在2023春糖預制食品·罐藏食品專區,漳州陳字貿易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飯一廠(漳州)食品有限公司展出了其全新產品——即食米飯系列,包括藻飯卷、肉丁海藻拌飯和肉丁行者的飯(配湯);福建紫山集團的韓式海鮮餅中的醬料包采用了該公司核心罐頭工藝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鎖鮮,保持營養不流失;立興集團推出了鮮燉銀耳羹罐頭和即食花膠罐頭,其中,即食花膠罐頭采用了立興獨有的生產工藝,能做到完全沒有任何腥味。
“企業要開發真正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要能前瞻性地創造需求。幾十年,我國罐頭賣來賣去的都是黃桃罐頭、橘子罐頭,新品種的加入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結果。”劉有千說,菜肴類罐頭滿足了消費者對預制食品的需求,而從需要加水自熱的罐頭容器升級為無需加水、輕輕一扭就可以加熱的罐頭包裝,則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更便捷、使用場景更豐富的需求。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罐頭產業仍需加強與風味還原及保持有關的技術研發,比如鎖鮮技術、殺菌技術等。技術上的創新能從根本上解決經營和發展的問題,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解決從難到易的問題,解決從慢到快的問題。
從現代罐藏技術發明至今的200多年里,“創新”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方式。新征程上,罐頭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解放思想,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高端品牌打造為方向,以“穩出口優內需、強品牌增效益”為目標,“罐頭人”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務實的行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健康的產品,讓中國罐頭持續閃耀世界舞臺。(記者 閆 利)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