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業加速出清 奶市下半年或現供需拐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15





      在2024年的牧業市場中,困擾行業的壓力愈發明顯。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主要奶牛養殖區域存欄數量已減少6.7%,這一趨勢不僅預示著牧業的淘汰出清正在加速進行,同時也引發了行業對未來的深思。究竟,2025年春節后的市場情況將如何發展?


      行業出清持續 養殖虧損加劇


      根據《荷斯坦》相關數據,2024年年初內蒙古、河北、寧夏、山東、甘肅等10大主產地區奶牛存欄550萬頭,到三季度存欄下降到513萬頭,減少37萬頭,降幅6.7%。但低產牛淘汰帶來行業單產提升明顯,全年原奶產量降幅低于存欄降幅。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原奶產量同比下降2.8%,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9.0%。


      據了解,2024年以來成乳牛養殖持續虧損。2024年7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公開表示,公斤奶利潤空間為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記錄以來首次進入負值,行業虧損面超過80%。以山東為例,單頭成乳牛季度養殖虧損從2024一季度的25元增加至三季度的936元,牧業行業仍處于深度虧損階段。2024年1-11月大包粉進口同比下降23%,國產及進口大包粉價格倒掛,國內原奶供給仍舊過剩。


      供需持續錯配下,原奶收購價正在跌破牧場成本線。2024年前三季度,A股19家上市乳企中僅有2家實現營收、利潤的同步增長,并有4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事實上,2024年12月中旬,主產區散奶價格一度上漲至3元/千克的高點,可隨即因消費不振迅速回落至2.3元/千克,突顯出市場的極度波動性。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2025年一月第三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3.11元/千克,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4.8%。社會牧場經營者對未來的困惑加劇,許多人依賴現金流運營,一旦下游收購量下降,將面臨更大的倒閉風險。


      根據近期山東社會牧場調研反饋,缺乏下游穩定客戶的社會牧場經營難以維系,大多數社會牧場現階段現金流持續虧損,2021年奶價高點以來的累計利潤已經轉虧,且銀行信貸趨嚴,生物資產、運營固定資產不能用于貸款。此外,部分社會牧場去年三季度未收購足額青貯,依靠原奶出售現金流維系運營,一旦出現下游收購量調整、現金流斷裂,或面臨倒閉風險。


      需求遇冷 下半年供需拐點或現


      在需求端,同樣的壓力也開始顯現出來。根據尼爾森的數據統計,2024年乳制品的全渠道銷售額同比下降1.4%,線下渠道更是出現了10.9%的下滑。此外,奶業經濟月報顯示,2024年1-11月乳制品產量同比下降2.4%,行業需求承壓明顯。


      這個過程中,頭部企業承擔了原奶噴粉的壓力。如果能對原奶進行深加工,不僅原奶周期帶來的盈利波動性將明顯收斂,同時有利于乳業競爭力的提升。而當前,需求量穩定且容易規模化的B端市場,承載了行業的平抑周期、穩定增量的期望。2024年,企業開拓相關市場速度明顯加快。如伊利已加快了在餐飲、烘焙、茶飲、西餐等市場的布局,并探討建立單獨的B端業務體系,來擴大B端業務。蒙牛也透露,已經在B端專業乳品覆蓋餐飲、咖啡、茶飲、烘焙等多個領域,并認為“兩油一酪”將成為液奶之后的新增長點。


      在這種情況下,乳企在2025年春節前的備貨策略變得相對謹慎。雖然生產者希望借助節日氣氛推動銷量,但終端市場需求的恢復似乎并不如意。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兩大龍頭企業伊利和蒙牛代表性產品大部分的生產時間為2個月,主要產品的庫存多處于合理可控水位,同時,春節期間主要產品折扣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核心單品價盤依然堅挺。


      專業機構預測,行業的不確定性可能在春節后的淡季中進一步加劇。對于牧業來說,隨著大規模的出清可能在即,未來的數月將是關鍵時刻。業內人士指出,2024年行業的虧損面已超過80%,社會牧場的現金流壓力愈演愈烈。倘若散奶價格繼續下行,加上行業整體供給的持續過剩,將推動行業迎來又一輪的加速出清。


      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商務部自2024年12月27日開啟對進口牛肉立案審查,進口低價牛肉對國產牛肉沖擊有望減弱,或推動牛肉價格企穩回升,利好牧業行業加速淘汰出清;2025年奶牛存欄有望從620萬頭下降至590-600萬頭,2025年下半年的行業供需平衡或將迎來拐點。


      在此過程中,政策的引導以及行業自身的努力,將是避免大規模破產潮的重要因素。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