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以“聚力新質消費 加速融合創新”為主題的2025中國消費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辦。在本屆論壇上,消費日報社聯合(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同發布了《食品產業變革與消費趨勢分析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餐工業化研究中心、(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袁超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
袁超表示,報告揭示食品產業六大消費趨勢與五大未來方向,預制菜、細胞培育肉等賽道加速產業變革,為食品行業企業家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有助于企業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
產業變革:多維度升級與新興亮點凸顯
袁超指出,我國食品行業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規上食品加工企業達43萬家,總產值超9萬億元,雖增速較“十三五”末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個位數的平穩增長幅度。其中,預制菜、植物基食品、寵物食品等細分領域表現亮眼,增長速度迅猛,引領食品產業增長。同時,食品產業聚集度不斷提高,百億級企業及頭部企業營收占比持續增長。
從產業結構來看,深加工比例不斷提高,從過去以農產品粗加工為主,到2023年底,深加工比例增長至42%,新興品類如功能食品、寵物食品增速高于傳統糧油及主食產品。區域格局也發生演變,傳統糧油產區山東、河南、廣東等省份占比有所下降,而四川成都郫縣、廣西柳州等地憑借特色食品食材開發,實現了快速增長。
在發展水平上,我國食品產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創新驅動躍升。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在乳制品、飲料、復合調味品等成熟細分領域,涌現出大量標準化、工業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部分工廠實現全自動無人工廠、“黑燈工廠”。食品企業更加注重綠色制造,單位產能消耗及碳排放逐年下降,產業標準也不斷健全和升級。
科技創新方面,前沿食品加工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合成生物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量產,細胞培養肉技術產業化元年即將到來,部分產品成本已低于傳統肉制品原料。此外,工業與數字化應用技術在食品領域緊密結合,工業5.0智能工廠中食品機器人協同范式密度達到150臺/萬人,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追溯和提振消費者信心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消費需求:六大結構性變化引領新潮流
報告指出,食品消費者需求呈現出健康訴求轉向科學量化,便捷需求催生“碎片化餐飲革命”,情感價值成為新支付貨幣,可持續消費從理念到行動,數字化重塑消費全旅程,代際需求分化加劇六大結構性變化。
一是精準營養與健康訴求強化。過去十年,食品消費主要聚焦于解決“吃得飽”問題,對營養健康關注不足,糖尿病人群、三高人群、超重肥胖人群比例較高。如今,消費者對精準營養和健康的訴求逐漸強化,不同人群根據自身營養體征選擇不同食品,如運動員、健身人群選擇高蛋白食品,糖尿病人群關注低GI食品。同時,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功能成分,藥食同源概念也得到較好體現。
二是便捷需求催生餐飲革命。便捷需求與營養精準健康需求是食品行業兩大主要需求。預制菜等預制食品的興起,滿足了年輕人和餐飲企業節省時間、穩定品質的需求。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生產工廠將產品前處理或基礎調味工作完成,餐飲企業及消費者只需簡單復熱即可出餐,催生了餐飲行業的革命。
三是情感價值成為新支付貨幣。隨著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國貨國潮文化與食品結合日益緊密。食品企業挖掘當地食材背后的故事,將歷史文化與產品緊密結合,消費者愿意為文化帶來的附加值和情感價值買單,如北冰洋、大白兔等企業通過打文化牌獲得市場認可。
四是可持續消費理念逐漸落地。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食品行業得到推廣,“雙碳”經濟促使企業推行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建設,通過植物基替代動物源、細胞培養與植物基混合應用等方式減少碳足跡,部分創新理念消費者對植物基食品和低碳零碳產品接受度較高。
五是數字化重塑消費全旅程。數字化對食品消費產生虛實兩方面影響。一方面,針對“Z世代”等年輕消費者,VR技術可展示食物營養成分和構成,模擬消費過程中的香氣和風味特色,吸引追求好玩、獵奇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智能終端將廚師的傳統經驗和手藝標準化、數字化、模塊化設計,融入到智能料理機、炒菜機器人等設備,重塑了消費全旅程。
六是代際需求分化加劇。“Z世代”年輕消費者在直播帶貨、知識性吃播等場景中表現出較高的消費轉化率,愿意為學習和體驗過程中的情緒價值消費。而“銀發族”方面,我國老齡化率已達22%,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老年食品研發和需求成為剛需,特醫食品逐步從全營養食品轉向特定全營養,部分已納入醫保。
未來趨勢:五大方向引領食品行業發展
報告預測,未來,食品產業將朝著精準營養工業化、蛋白質來源革命、人機共烹時代、負碳消費閉環、食品即服務等方向發展,重新定義產品價值,推動行業持續創新變革。
一方面,功能產品傳統成本有效下降,產業化程度將得到提升,且從大眾化向個人精準營養個性化轉變。特醫食品部分產品已納入醫保,預計明年更多產品將納入醫保目錄,市場變革顯著。
另一方面,細胞肉培養成本顯著下降后,產業化程度將更高。這不僅是蛋白質來源的變革,也是保障國家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消費者對其接受度較高,將引發第三次食品生產革命。
同時,智能終端與菜肴味覺數據庫等結合,通過算法加持,普通工人經過短期培訓即可熟練烹飪美味菜肴。技術演進將重新定義廚房邊界,重構現有餐飲消費場景,人機共烹時代已經來臨。
此外,“雙碳”經濟以及“體驗經濟”升級背景下,加工企業在能耗控制、碳捕捉、包材等方面不斷進行技術突破。2025年食品碳標簽有望接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碳積分對成本節約和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食品行業應更加關注可玩性和情緒價值,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價值體驗。未來,“食品即服務,服務即食品”的理念將重新定義產品價值。(記者 王薛淄)
轉自:消費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