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我國傳統產業,近30年來歷經四輪明顯的周期波動,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從1988年國家放開名酒價格管控后的首輪迅猛發展,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與山西朔州假酒案沖擊下的首次調整;從2001年從量稅政策驅動的高端化轉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致使商務需求下滑的二次調整;從2009—2012年“黃金十年”的量價齊升,到2012年“八項規定”與塑化劑事件后需求場景減少的第三次調整,行業在波折中不斷成長。
當下,白酒行業正處于第四輪周期,消費場景缺失、經濟疲軟加劇商務需求下滑、行業庫存周轉延長,中小酒企出清,頭部企業靠控量保價維持價格體系等問題層出不窮。但整體來看,白酒行業在面臨重大挑戰時,總能通過調整經營策略、轉變市場定位、創新產品與營銷模式等方式,實現行業的復蘇與新一輪增長。對此,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明久品類(上海)酒業發展中心主任么久明表示,白酒是一個傳統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當前雖受多重因素影響,但發展韌性依然延續。在第四輪周期中,白酒行業雖然短期內仍在調整,但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長期向好的發展勢頭并沒有發生變化。
行業復蘇曙光初現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2025年,是白酒行業第四輪大周期的筑底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酒的產能從2016年高峰時期的1358.4萬千升,下降到2024年低谷期的414.5萬千升,降幅超過60%。但同比來看,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414.5萬千升,同比下降1.8%,降幅明顯收窄。在這背后,是行業主動去庫存、調結構帶來的變化。
從宏觀層面來看,政策的寬松以及經濟修復預期的不斷升溫,使得終端需求初步顯現企穩跡象,資本市場情緒也先于產業開始回暖。部分券商在春節調研后發布研報稱,春節白酒終端銷售整體符合預期,動銷下滑比例有所收窄,渠道信心有所修復、壓力有所緩解。
在前不久成都舉行的中國酒業創新發展大會上,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董廣陽提到,隨著政策加碼和經濟韌性增強,白酒板塊的底部機會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年初顯現。
在么久明看來,當下,白酒企業應主動降速,夯實基礎,合理設定預期值,堅持長期主義,穿越發展周期。除此之外,還要確保經銷商盈利空間,減輕經銷商運營壓力,重構廠商關系;順應消費需求,提升產品價值,讓消費者能夠實實在在地享受到高品質白酒;最終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和諧共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落地。
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預測,“酒業最快會在2027年全面回暖,2028年迎來新的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從業者們需要一邊降低預期,一邊制定目標,從容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盯著目標,就會想解決困難,從而行穩致遠;盯著困難,目標自然會模糊,陷入逆水行舟。
“政策+市場”雙向賦能
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之下,近期白酒行業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由此引發不少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13日,年內已有4家白酒企業發布回購公告,5家企業發布增持公告,此次A股白酒板塊回購與增持涉及金額最高達86.66億元。其中,貴州茅臺將60億元投入注銷式回購,五糧液、瀘州老窖等企業增持資金中,甚至出現了銀行專項貸款的身影。
事實上,自2024年滬深交易所“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啟動以來,超1600家上市公司積極響應,白酒板塊“一馬當先”。
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認為,從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聯動層面,專項行動引導資金向優質白酒企業集中,使得頭部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同時,也吸引了更多長期資金和機構資金的流入,為白酒板塊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隨著專項行動的推進,機構投資者在白酒板塊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其專業投資理念和長期投資策略對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有助于減少短期投機行為,穩定市場波動。此外,也吸引了更多個人投資者的關注和參與,豐富了投資者結構。而且,專項行動的開展表明監管部門對白酒行業的重視和支持,增強了市場對白酒行業的信心。酒企則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等方式,提升了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為行業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而這一系列資本市場的活躍表現,不僅詮釋了白酒行業的長期主義發展理念,也進一步說明資本市場與白酒行業關聯緊密。
眾所周知,資本的流入和流出直接決定了白酒企業股票的漲跌,例如在白酒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2009—2012年),經濟高速增長,資本普遍看好白酒行業的高盈利性與穩定性,大量資金流入,推動茅臺、五糧液等頭部白酒企業股價持續攀升。反之,當資本對白酒行業預期轉弱,開始拋售股票,股票供給增加而需求減少,股價就可能下跌。像2012年“八項規定”與塑化劑事件后,資本對白酒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前景擔憂,資金流出使得白酒企業股價大幅受挫。
可以說,資本對于上市酒企股價的影響不容小覷。在么久明看來,各大機構、券商等應高瞻遠矚,堅定看好白酒行業的長期發展前景;廣大投資者也應秉持價值投資理念,選擇長期持有白酒相關股票,共同維護股價穩定,助力白酒市場在穩定中持續向好,續寫白酒行業新篇章。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在白酒行業第四輪周期筑底邁向復蘇的關鍵節點,資本應秉持長期主義的態度看待白酒股。白酒行業具有長期穩健增長的特性,盡管短期內可能會面臨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其品牌價值、文化屬性以及消費剛需等特點決定了其具有持續的增長潛力。資本應關注白酒企業的內在價值,包括品牌力、產品結構、渠道能力等,選擇那些估值合理、業績穩定增長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長期投資,以享受行業長期增長帶來的紅利。同時,資本也應關注行業周期變化,在行業底部適當增加配置,在行業過熱時保持謹慎,通過逆周期操作來優化投資收益。
“白酒行業一直以來踐行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堪稱股市的‘定海神針’,更是資金理想的避風港。”么久明進一步表示。
“品質+文化”雙輪驅動
白酒作為承載千年文化的特殊飲品,品質始終是其立足市場的根本。例如瀘州老窖的國窖1573,其源自始建于公元1573年、連續使用至今且原址原貌保護完整的1573國寶窖池群,獨特的釀造工藝與悠久的窖池歷史賦予其優良品質。
在品質堅守的基礎上,白酒企業也在積極進行產品創新。一些企業著眼于產品口味創新,通過調配不同比例的基酒,或引入新的釀造工藝,研發出更具層次感、口感更豐富多元的白酒產品。例如有白酒企業推出融合果香、花香等獨特風味的白酒,既保留了白酒醇厚的傳統口感,又增添了清新怡人的氣息,吸引了眾多追求新鮮體驗的消費者。
從文化層面來看,白酒企業不斷深挖歷史文化內涵,將其轉化為品牌競爭力。眾多白酒企業通過舉辦文化節、建設酒文化博物館等方式,向消費者展示白酒的釀造工藝、歷史傳承等文化元素,滿足消費者對文化價值的情感需求。
在產品包裝設計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其成為傳播白酒文化的載體。在消費場景方面,白酒企業也在積極拓展創新。除了傳統的餐飲等場景外,一些企業開始開展沉浸式品鑒、酒旅融合等活動,讓消費者親身體驗白酒的魅力,增強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互動與黏性。
么久明強調,酒企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時創新營銷方式,拓展銷售渠道,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對消費者的服務意識,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成為未來消費的主流。(記者 章 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