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剛剛經歷了首場大范圍高溫過程,多地氣溫超40℃,突破5月同期最高氣溫記錄。作為夏季必備單品,傘具市場迎來銷售旺季。
“我之前用的是能自動開合的晴雨傘,但比較沉,最近為了通勤特意買了一把更小更輕的防曬傘,主要追求輕便。”消費者陳女士告訴記者。
陳女士的話說出了很多消費者的心聲,商家也敏銳察覺到市場需求。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防曬傘”,幾乎每一件商品都把“輕”或“小”標注在顯眼位置。在此背景下,超輕傘作為近兩年傘具中的新勢力“異軍突起”。淘寶平臺上一款相關熱門單品在一周內已經賣出超過百把,過去一年內賣出超過一萬把。
受到消費者喜愛的超輕傘是什么樣子?記者了解到,目前行業內并無明確、規范定義,但其傘重大多小于百克,較輕的傘重量僅有60多克。這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一把傘與一個雞蛋重量相當,即使較重的傘也輕于一個檸檬。
超輕傘究竟“輕”在哪?產品制作有何奧秘?
“傘具想要做到超輕,必須要在結構設計、材料選擇等方面做出創新。”業內人士周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傳統傘具一般使用玻璃纖維,超輕傘多選用碳纖維為材料,在減重的同時保證強度和韌性。由于傘具本身超輕,因此為了提高抗風性,部分品牌會在結構設計上下功夫,這也導致了超輕傘的成本遠高于普通防曬傘。比如,玻璃纖維的價格是每公斤8—12元,而碳纖維每公斤的價格超過300元,僅計算材料成本,超輕傘就已經相當于普通防曬傘的30倍,這其中還沒有計算相應的研發設計、運營推廣等費用。
此外,周先生還表示,目前大部分傘具品牌都試圖在輕便性與抗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超輕傘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抗風能力較弱,因此更適合在無風或微風的晴天使用,風力較強的雨天并非它的使用場景。
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制傘專業委員會會長劉基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們防曬意識增強,防曬傘具市場規模正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太陽傘市場規模同比增長超10%。
在此背景下,超輕傘的出現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現在消費者不再“一把傘走天下”,更多人會購入多把傘,一把傘對應一個使用場景。劉基安向記者介紹:“除傳統戶外防雨需求外,隨著日常通勤、徒步等更多使用場景涌現,消費者對傘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超輕傘只是中國傘業創新的一個縮影。”
劉基安指出,目前,中國傘業在防曬技術、結構設計、智能化等方向進展迅速。比如,采用多層復合涂層、UPF值50+的防曬技術可做到阻隔99.2%紫外線并有效降低傘下溫度;采用348根高密度纖維與黑鋼復合傘骨形成網格支撐,能讓傘具在7級風力下保持穩定;采用反向折疊設計的傘具可以避免雨水殘留……未來,中國傘業將呈現“技術驅動、綠色轉型、場景細分、全球布局”的立體化發展格局,以創新為發展核心,構建從材料研發到智能應用的完整生態,響應國家政策與消費趨勢,進一步搶占全球傘具市場份額。(記者 劉 元)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