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第27屆中國國際焙烤展覽會上,“健康”這一關鍵詞貫穿整個展會的展臺設計、產品展示乃至論壇話題。無論是原材料企業推介的高膳食纖維面粉、高蛋白小麥,還是烘焙品牌推出的低糖、低油、升糖指數(GI)低全麥、益生元產品,抑或設備商主打的“低溫慢焙”“自動配比”技術,都透露出一個信號:全產業鏈健康化,正在成為中國焙烤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
曾幾何時,以面包、蛋糕、點心等為代表的焙烤食品一度因高糖、高脂、高熱量的標簽被貼上“不健康”的印象,尤其在全民健康意識提升、“控糖控油”成為飲食新風尚的當下,焙烤行業一方面受到市場審視,另一方面也面臨深度變革的壓力。如今,在展會上走一圈,你會發現:這場變革已經從“端頭”的產品宣傳,上升為整個產業鏈條的系統響應。
近幾年,消費群體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正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居民膳食指南》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人超重率已達50%以上,控糖、控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成為普遍健康建議。同時,年輕人、孕產人群、中老年群體等細分市場對“健康烘焙”的認知和偏好也在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糖/無糖焙烤食品市場規模達345億元,同比增長18.7%。其中,全麥面包、代糖蛋糕、高蛋白餅干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類目。可見,健康化已經不再是個別品牌的差異化策略,而是整個行業為順應消費趨勢必須進行的“轉基因式”調整。
從此次展會可以看到另一個顯著變化,即原材料展區的展品結構發生質的改變。展品不再是傳統的糖、油、乳制品的堆疊,而是“功能食材”唱主角:新型全麥粉、高膳食纖維粉、高蛋白小麥粉,強調升糖指數(GI)低、微量元素豐富;天然代糖如赤蘚糖醇、羅漢果提取物在甜味劑替代中比重提升;益生元、植物多酚、天然抗氧化劑等成分廣泛用于餅干、蛋糕、軟歐包等配方中。這些改變意味著,焙烤食品不再僅僅滿足“口感好”,更關注“功能性”“可持續性”“健康正當性”。行業正從“能做出美味”走向“能做出讓人放心、長期吃的美味”。
實際上,健康并不僅體現在食材選擇,還體現于制作過程的精準控制。此次展會中,多家設備企業展示的智能烘焙解決方案成為關注焦點。例如,智能控溫技術可實現低溫慢焙,有效保留食材營養;自動油糖配比系統避免過度添加,提升批量穩定性;可視化烘焙流程系統助力標準化、透明化生產管理;無人工智能識別系統可根據原材料性質自動調整配方參數。這些創新技術正逐步推動焙烤業從“手藝人經驗型”向“工業4.0精控型”轉變,為健康化生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當下,不少品牌正積極布局“功能+情緒”雙通道產品線。例如“輕食代餐面包”主打高蛋白低碳水,適配健身和控糖人群;“晚安酸奶蛋糕”加入褪黑素元素,切中失眠焦慮人群;“兒童成長小餅干”富含鈣鐵鋅、DHA,聚焦家庭場景;“快樂減壓曲奇”包裝上標注“低負罪感”標簽,打出“情緒價值”牌。這類產品不僅僅是在營養結構上進行配比優化,更在品牌溝通和營銷語境上打造“共情體驗”,真正將健康從營養概念轉化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些傳統企業在轉型中可能仍存顧慮,擔心“低糖就不好吃”“減脂就賣不動”,但從領先品牌與新消費力量的實踐來看,健康化不是犧牲,而是再創造。
消費者并不是拒絕味道,而是希望“好吃又健康”;不是排斥焙烤,而是希望“吃得懂成分,吃得起長期”。正如某頭部品牌在展會論壇中所說:“健康不是給自己減分,而是為品牌加值。”誰能在“健康+口味”的兩極中找到平衡點,誰就能在新一輪行業競爭中勝出。
健康化是一次行業認知的升級,更是一場系統性的產業鏈重構。從上游種植到中游原料、從生產制造到終端銷售、從包裝宣傳到消費教育,焙烤行業正經歷一次“自我凈化”的理性重塑。所以,健康不再是一塊蛋糕上的標簽,而是這塊蛋糕從“地里到口里”的全過程。誰能夠提前布陣、構建健康閉環,誰就能在未來烘焙市場中穩穩站住“消費心智”的高地。
轉自:消費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