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端增長乏力 冷凍食品行業需開拓新增長曲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27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相關數據,2024年,我國方便食品重點行業主體穩定,新品類增長,健康轉型加力,核心競爭力提升。全國方便食品制造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2911億元,同比增長2.85%。作為方便食品行業中的重點板塊,冷凍食品行業面對市場端增長乏力帶來的重重挑戰,2024年呈現小幅復蘇態勢,同比增長3.07%。冷凍食品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如何開拓第二、第三增長曲線,需要行業深度思考。


      日前,2025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冷凍食品行業發展研討會暨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主任委員辦公(擴大)會在上海召開,國內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多家冷凍食品相關企業代表參會。與會專家指出,冷凍食品行業破局還需要做好“傾聽消費者的聲音”這個慢動作,面對原始性創新乏力、與科技界的合作整體不深入、對政策標準法規不敏銳等行業痛點,要做好產品原料創新、產品健康功能創新,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界


      分享創新實踐  布局未來規劃


      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冷凍行業如何謀求生存之道?與會企業代表暢所欲言,深入剖析當前消費趨勢,分享創新實踐,布局未來規劃。


      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主任委員、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希指出,面對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進程加快的現實情況,創新是企業發展不變的主旋律,企業最終要靠創新來實現增值、實現發展。企業要秉持能長跑的恒心、向善的初心,才能做好食品。“企業不是利益集團,而應是道德集團。讓消費者吃得更好、讓社會更美好,企業發展才能欣欣向榮。”


      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世達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鈺寧分享了企業發展歷程。他介紹,1950年企業從冷凍倉儲做起,1970年,依托中華傳統飲食文化開始生產速凍食品。1995年企業來到上海,至今已發展30年。在他看來,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對于世達食品而言,應專注做好家鄉美食臺灣鹵肉飯的預制版本。實踐證明,正是在這一看似不起眼的賽道上,企業做出了特色。


      如今,“在家吃飯”異軍突起,為市場帶來一抹亮色。如何圍繞“在家吃飯”場景,讓消費者有更多元的體驗?專注于社區餐飲零售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總監皮予亭結合企業實踐進行了分享。“食材食品化、餐飲零售化,才能打造適合我國社區情況的中央廚房。”皮予亭指出,當前,我國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不斷提高,追求“質價比”。與此同時,線上消費趨火,對此,企業意識到“極致質價比”是核心,從流量制勝發展到供應鏈制勝,企業首先要做好供應鏈,無論想快速吃上西餐、火鍋還是快手菜等,都能通過“工廠制備預制食材—門店提供解決方案—消費者完成最終制作”的閉環快速實現。“2024年,99元毛肚自由套餐銷售額達5億元,這也說明企業要將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轉化成消費者可感知的消費。”


      通用磨坊中國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蘇強介紹,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認真聆聽消費者的聲音”。任何一個企業在由小到大的過程中,在重重挑戰面前如果能始終保持初心,不斷開拓市場,才能做到基業長青。蘇強認為,對于做食品的人來說,“食”意味著首先要有良心。企業需要思考的是——每一個產品創新是為了什么,有沒有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選擇,如在口味上力爭做到最好。企業要在“做專”“做寬”之間,選擇“做專”——口感豐富,讓消費者有體驗感,如圍繞營養健康,為銀發長者提供高品質產品。他提醒,在渠道轉型時期,還是要回歸本質,為消費者創造更大價值。同時,蘇強也指出國內冷凍食品銷售情況遠低于美國,這是因為長期的科普教育讓美國消費者對冷凍食品有了“鎖鮮、透明合規、營養健康”的認知,在國內如何讓更多人群了解到凍品“方便、鎖鮮、便捷”等優勢,需要行業合力重塑消費者認知。


      專注冷凍食品行業近30年的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清苗對行業發展深有體會。張清苗指出,“食以民為天”,食品從業者要以消費者為天。在企業近30年的發展中,定位為“要打造中國速凍食品的國民品牌”。談及企業布局,他介紹,在B端應高質中價,在C端則為優質優價。同時,還要從渠道驅動轉向產品驅動,推出更多升級產品。在品類創新上,今后企業希望在米面制品、冷凍魚漿上多做文章,如開發冷凍烘焙食品。


      蘇州市味知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CEO夏靖指出,從消費端來看,消費人群已發生大的變化,要根據消費者需求來挖掘變化,如關注“銀發經濟”“小鎮青年”等。同時,要關注能否為消費者帶來情緒價值,不能僅做好單一菜系,而是要進行混搭或重新組合,并關注以往未關注到的消費場景,如孩子放學回家場景、深夜食堂場景等。


      深圳市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小荔表示,思想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通過此次會議,明確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對戰略方向的把握更加精準。做企業的初心在于堅持長期主義,企業將從“追求趨勢——老齡食品,加大創新——挖掘原材料”發力,把速凍米面制品做成高纖維營養食品。


      思念食品副總經理田淑紅指出,企業在發展中要堅持長期主義,“傾聽消費者的聲音”這個動作做好不容易。同時要堅持員工價值,企業要守住基本,做扎實基礎產品,圍繞工藝、原料進行升級,打通產業鏈,帶給消費者更好體驗。


      浙江五豐冷食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陽指出,面對渠道改變、產品銷量下降的狀況,要根據消費者需求開發新產品。


      豫園文化飲食集團科創中心總經理劉勇指出,企業要發展,守著固有模式是行不通的。公司依托手上的“好牌”松鶴樓等老字號,切入細分賽道——菜肴、面條、速凍糕點,如為年節消費場景開發預制菜。同時,他也表示,在產品創新中遇到了一些難點,希望與高校加強合作共同解決。


      福建省亞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黃燕梅談到,當前,行業一方面要面對原料、人工成本上漲問題,許多企業想實現自動化轉型,另一方面,消費需求增長加快。與此同時,許多新興電商搶占市場,競爭激烈。未來,企業要在市場上站穩還是要用產品說話,期待與高校共建實驗室,共破共性難題。


      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賈學明表示,近一段時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尤其在基礎應用研究領域。最近在鄭州投建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發中心,與其他兩大中心實現相互支撐。


      北京馬上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任運志對2024—2025年冷凍食品重要品類市場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總的來看,行業整體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自2025年2月以來,各細分品類價格同比出現下降。


      科技界


      實現價值提升  用科學數據說話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指出,總量微升、利潤增長、價值提升、交叉突圍,是當前冷凍食品行業面臨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利潤增長應高于量的增長,行業在發展中必須實現價值提升,同時,要堅決反對內卷。從發展來看,要賦予產品更多健康內涵。冷凍食品行業要用科學的聲音回答產品的科技內涵。如一顆魚丸有什么營養成分,要用科學數據說話,說清產品的價值在哪里。


      孟素荷指出,行業要長遠發展,首先要有前瞻性思考,做好冷凍食品的功能研究。如對東方老年食品的研究要起步,為這一群體做好服務。其次,要打好文化牌,深入挖掘傳統飲食文化。企業要讓媒體、消費者走進工廠,從生產、原料把控等方面更深入了解冷凍食品。最后,企業要爭取建立“最短供應鏈”,確保企業發展基礎。“行業成長的過程,也是企業不斷成長、博弈的過程,大小企業發展路徑不同,但一定要深耕市場。要做‘匠心’‘匠人’‘匠藝’,把產品做精,做好研發工作,做出品牌。”


      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副主任委員謝晶表示,當前冷鏈物流建設加快,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為冷凍食品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內消費者的冰箱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消費的空間在擴大。未來空間往哪里擴展?在她看來,一方面,要看市場——看哪些常溫食品能被冷凍食品所替代,如冷凍焙烤食品對于消費者而言,具有較高質價比。另一方面,要創新消費場景,如用冷凍食品填補“放學場景”這一空白,而不只是一杯奶、幾塊餅干;又如“下午茶”場景,如何吃得更有味道、更有情調。


      “冷凍食品從色香味形來看,要都拿得出手。”謝晶指出,企業要考慮如何從技術上把產品口味做得更好,營養更豐富。另一方面,重視科普,讓冷凍食品的體驗感、認知感更強。“科普的滲透,自然會帶來產品的滲透,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知曉,產業才能做得更大。”


      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室主任王君介紹了預制菜標準制定情況。她介紹,預制菜標準的制定重點圍繞原料、食品添加劑、包裝的安全要求,以及保障營養品質要求來展開。她指出,預制菜并非新的食品品類,生產企業可根據產品特點決定執行的標準,如執行預制菜標準需符合該標準的更多要求,包括防腐劑、標示信息以及控制油、鹽、糖的添加量等。


      西南大學副校長范大明指出,企業在發展中要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如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開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重點培育工作的通知。在他看來,冷凍食品行業發展,要抓原料核心、抓冷鏈。企業要主動上臺,而不是被動觀望。同時他指出,培養人才不僅是高校的事情,產業體系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系,在科技賦能方面,高校也在轉型,從成果轉化全面轉向科技服務——企業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不是在“亭臺樓閣”里做研究。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黃忠民指出,冷凍食品行業要提質增效、迭代升級,要從手工、半機械化、機械化向智能化發展。大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牽頭做好突破性創新,在裝備方面,要在智能化上發力。在產品、工藝創新方面,要優化工藝,如粽子從二次蒸煮到一次蒸煮;大品類開發要注重地域特色。(記者  王薇)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