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白酒行業掀起了一股“低度化”風潮。日前,記者走訪終端市場時了解到,消費者對于低度酒的需求度正在不斷提升。從高度到低度,白酒行業的這場“降度革命”既是應對市場變化的主動求變,也是挖掘新增量的戰略布局。
業內人士表示,低度化是白酒行業適應年輕消費群體和健康化趨勢的重要嘗試,或將成為行業新增長點。未來,酒企推出的低度酒產品能否在品質、營銷和消費習慣上實現突破,將決定其能否真正站穩腳跟。
酒企集中“降度”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度不斷提升,低度白酒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加。企業也在不斷創新,以此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記者在走訪終端市場時了解到,消費者對于低度酒的青睞度逐漸提升。某煙酒店老板表示,相較于高度白酒,低度酒的動銷更好。高度白酒在節慶前動銷相對較好,而日常消費者購買低度酒的頻率、人數都相對較高。
因此,在面對市場需求變化時,諸多酒企相繼“降度”。
今年下半年,五糧液預計推出29度“五糧液·一見傾心”等低度酒新品。“公司全力推進產品年輕化,降低酒精度數,外觀設計融入潮流元素,下半年將推出契合年輕人口味和審美的產品。”五糧液副總經理王源培表示。
酒鬼酒在近日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宣布,已分步啟動低端、低度、小酒“兩低一小”的產品戰略。在低度產品上,已經開展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產品研發準備,在小酒產品上全力推動口感培育。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水井坊等白酒企業都在紛紛打造低度酒產品,通過產品創新、場景創新等方式搶占年輕消費群體份額。
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表示,從白酒企業相繼“降度”可以看出,一方面,傳統酒類消費需求疲軟,低度酒可以形成結構性的價格區間下移;另一方面,年輕消費者是酒企關注的潛在主力消費群體,而年輕人對低度酒更加偏好。
開拓增量市場 滿足對利口、健康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白酒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表示,白酒企業“降度”,根本上是消費者需求與飲酒習慣改變所導致。總體來說,低度酒的利口性、舒適性與健康性相對更好,并且飲用方式多元,符合目前個性化、多元化的飲酒趨勢。
白酒分析師胡寶利指出,白酒“降度”是舊話重提,低度白酒今年尤其火反映出當前白酒行業消費場景、消費渠道的巨大變化,酒企再推低度酒是為了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開拓新的增長點。
“對于頭部酒企來說,低度酒與現有產品結構及渠道都有一定的互補性,滿足了消費者自飲、朋友聚會等差異化飲酒需求,可以為企業開辟新的銷售增量市場,同時低度酒飲酒門檻比較低,有利于年輕消費群體對于白酒的口感培育以及品牌心智培養,因此成為許多酒企在存量擠壓市場現狀下尋找新增量的重要方向。”胡寶利如是說。
蔡學飛表示,從品類角度來看,隨著中國酒類消費向個性化發展,市場也趨向多元化發展。低度酒擁有利口化、健康化等特點,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同時,低度酒的飲酒門檻相對比較低,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場景化的飲酒需求,特別是有利于年輕消費群體對于白酒的口感培育以及品牌心智占位。
近年來,低度白酒市場占比快速攀升,2020年后加速增長。數據顯示,低度白酒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約200億元增至2024年的約57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74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
低度白酒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后,是潛在年輕酒飲人群數量的增長。據中國酒業協會統計,年輕人已占白酒消費的34%。里斯咨詢發布的《年輕人的酒——中國酒類品類創新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潛在年輕酒飲人群高達4.9億,年輕人酒飲市場規模達4000億元。
洋河股份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公司一直注意監測市場變化,注重消費者反饋,對線上渠道產品設計理念、外觀、酒體方面均進行了適應性調整。近年來,公司也加強了有關年輕化運營的工作。
沈萌分析認為,酒精濃度低是年輕消費者飲用白酒的訴求之一。與此同時,酒企相繼布局低度酒市場的背后,是市場整體消費需求出現變化后,企業對此做出的結構性調整。
在技術、場景與情感價值等維度構建壁壘
縱觀近年來白酒市場不難發現,酒企為俘獲年輕消費者可謂是花樣頻出。但從最終的市場反饋來看,白酒企業對于年輕化布局的道路仍在探索之中。
記者注意到,當前,低度酒市場已出現了大批包裝時尚、口味甜膩的網紅品牌。這些產品普遍采用“果味+氣泡”的模式化配方,市場同質化嚴重,消費者面對琳瑯滿目的包裝難以分辨差異。“這種酒能‘紅一時’而不能‘紅一世’,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被消費者用‘腳’投票。”胡寶利表示。
沈萌表示,低酒精度是年輕消費者的偏好,但不意味著低度就一定會有年輕消費者買單。企業仍需要從更多角度關注年輕消費者飲酒的行為偏好。
從市場來看,部分低度酒產品的創新多停留在酒精度下調層面,缺乏風味、場景及文化的深度重構,同質化現象顯著。
有業內人士指出,低度化不應該只是白酒企業品牌年輕化的表層策略,而是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在技術、場景與情感價值等維度構建壁壘。未來若在低度酒賽道缺乏差異化表現,可能難以突破同質化困局。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