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2018國際電子消費展(CES)上,國內各大家電廠商均展示了各自最新的技術和產品,顯示出中國家電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逐步抬升。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家電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動作頻頻,業績提升顯著。
從配角到主角
2018年CES改變了歐美日韓企業占據主流的局面,據CES官方稱,在全部參展廠商中,中國廠商達1551家,數量上已經占據CES展商的1/3以上。
近年來,國內家電廠商在海外的收入逐年提升。來自TCL北美的消息顯示,到2020年TCL電視銷量排名有望從當前北美第三位躍居至第二位。TCL多媒體CEO王成表示,近年來,TCL一直加大國際化的腳步,未來還要繼續擴張。財報顯示,當前TCL每年營業額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
海信披露的2017年1-9月國際銷售數據顯示,海信2017年前9個月國際營銷收入同比增長高達30.2%,自主品牌占比達49.5%。在深耕多年的南非和澳大利亞市場牢牢占據第一,并在歐洲、北美和亞太市場多點開花。在CES期間,這些企業都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科技和產品。TCL在北美地區發布了6系、5系電視新品和Roku系列音頻產品。海信則發布了專為2018世界杯打造的ULED超畫質電視U7以及U9系列。
從代工到自主
家電企業加大海外滲透,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內市場趨于飽和。
根據奧維云網發布的《2017年三季度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報告》顯示,彩電市場遭遇史上最差三季度,2017年第三季度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1041萬臺,同比下降12.9%;銷售面積為6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3%。
中國家電企業加快“出海”的步伐,是通過海外建廠與收購雙管齊下的方式,在全球市場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
海爾、海信在海外建廠。海爾方面表示,在美國建廠主要基于全球戰略的考慮,“這降低了供應鏈成本,提升了全球的物流速度,有效縮短了資金周轉周期,提高了海爾在全球的制造競爭力”。海信方面則表示,“在美國建工廠主要是為貼近市場。這樣可以縮短研發周期、供應周期,能夠保證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同時,中國家電企業近年來發起了多項海外收購。2015年,創維收購了德國電視制造廠商美茲的TV業務,海信收購了夏普在墨西哥的生產線;2016年,海爾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世界頂級家電企業通用電氣等。
其實,在出海這條路上,中國家電企業經歷了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變過程。在二十世紀90年代,很多國際著名的家電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家電生產的“大車間”。而貼牌生產并不是長久之計,貼牌生產也曾給中國家電企業帶來了沉痛的教訓。2003年11月,TCL集團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訂協議,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務,合資公司取名TCL湯姆遜公司。由此,TCL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商,當時,湯姆遜公司彩電和DVD業務虧損2.54億歐元。
近年來,中國家電品牌已經基本脫離單純的代工時代,自主設計開發成為行業主流。如今,中國在全球市場已經穩居家電大國地位。
從鍍金到“真金”
隨著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歐系、美系和日系這些曾經的家電企業開始衰落,尤其是日本家電企業。以東芝為例,2016年3月,美的通過收購獲得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2017年11月,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將95%股權正式轉讓給海信等。
融合網CEO吳純勇表示,整體來說,世界家電產業格局繼續生變,歐美日韓中的格局正在悄然變為中韓主導,中國企業不只是在本土市場,還在全球市場開啟了一輪持續收獲期,以海爾、格力、TCL等為主的中國企業開始主導世界家電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格局。
不過,在家電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企業還未做到極致。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表示,中國家電品牌發展這么多年以來,從稚嫩到成熟再到如今的極速擴張,已經總結了不少的經驗,也具備了一定的綜合實力。當前全球一體化是大趨勢,中國家電企業要想征戰全球僅僅只擁有“一定的”綜合實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綜合實力。
“國際市場和中國本土市場有很大的差別,國際市場重技術,國內市場重價格。”洪仕斌說,正是因為這種理念的差異,國際化的路線備受挫折。2017年底,美國商務部公布針對中國生產的大型家用洗衣機的反傾銷調查結果,認定中國生產的洗衣機存在傾銷行為。
業內認為,中國家電產業將步入轉型期,在3-5年或更長的轉型升級期內,家電產業尤其是出口規模或將延續波動態勢。(石飛月)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