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動制造強國建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于如何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邁向制造強國,全國兩會的眾多代表、委員們也在為此籌謀。

圖片來自網絡
面對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這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指出了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現實窘境——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使用工業互聯網有畏難情緒,“他們感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是高大上的,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
因此,孫丕恕表示,要打造全球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給中小微企業插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翅膀,推動中國由互聯網大國向互聯網強國轉變。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代表通道”上,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穩根表示,不能實現數字化升級,三一集團肯定“翻船”,轉型升級成功就會“翻身”變得更加強大。
在梁穩根看來,傳統裝備制造企業要實現智能化和數字化的轉型,至少要實現以下幾點:核心業務必須全部在線上;全部管理流程必須靠軟件;產品必須高度智能化,管理流程必須高度信息化。
梁穩根認為,目前,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新技術浪潮兩個重大戰略機遇的交匯點上,“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機會,更快更好地完成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那中國肯定會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
全國人大代表、南海技師學院高級講師楊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談到如何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話題時,代表們不約而同地聊到人才問題。
“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集聚足以讓原有制造業的品質升級。”楊珍建議,要把職業教育發展重心聚焦到提升質量上來。在完善投入機制,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的前提下,創新競賽機制,打造技能人才成長的“快車道”。
另外,為了讓更多技能人才為中國轉型制造強國出力,楊珍認為還應建立企業分級技工工資制度,大幅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消除職業教育認識偏差,提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
與楊珍同樣關心大國工匠培養問題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念沙,他表示,“中國已是制造大國,但能創造出中國品牌產品的工匠并不充足。”
徐念沙認為,技術工人立足崗位,具有與生產實踐最經常、最直接、最密切聯系的特點,他們最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的一支有生力量。但當前,社會化培訓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不夠,培訓能力不足,相當一部分工人,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不能接受正規培訓;一些企業對于技術工人創新成果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職工發明人拿著企業給的工資,用自己的創新成果去改進工藝、推動技術進步,是應盡的責任。創新成果按要素分配沒有必要”。
他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技校建設,完善培訓體系,擴大培訓范圍,讓更多一線工人參與培訓;要大力宣傳“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和意義,進一步營造鼓勵職工創新創造、共建共享創新成果的社會環境;籌建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服務機構,為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提供客觀公正的效益評估。(李師荀 楊杰)
(原標題: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代表委員給建議)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