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惠及人民,讓人民在科技發展中得到切實的好處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27





      全國兩會期間,一則有關扶貧的小故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故事說的是在四川涼山的移民搬遷集中區,企業幫助當地村民種植玫瑰花,并利用科技提純玫瑰花香精,產業扶貧取得了成效,人們的生活有了奔頭。近期熱映的《厲害了,我的國》,也用畫面講述著重大專項推動移動通信、大飛機、新藥研制等重點領域實現重大跨越的故事,讓人們深切感受到身邊處處有科技。這兩個消息背后,透露著同一個道理:科技創新的目的絕非科技創新本身,惠及民生才是重要宗旨。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惠及民生的科研一直馬不停蹄。針對霧霾問題,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科技重大專項支持的54個新研制藥物進入醫保,并圍繞惡性腫瘤、心血管病等布局了30多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覆蓋了2180多家醫療機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這是對自身工作的不斷加碼,著重提升人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若從生活場景的變化來看,創新發展帶來的科技“獲得感”比比皆是。借助互聯網相關技術的發展,大山深處的農副產品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足不出戶,一部手機就能辦成的事可以列出長長一串;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被外國留學生票選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甚至被視為現代生活標配……科技創新與社會生活越來越深入的互動,帶給人們巨大的想象空間。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長,回應這些期盼,尤需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特別是資源環境、脫貧攻堅等領域,對科技惠及民生、創新成果共享的需求更為迫切。為此,必須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價值導向,把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與普遍幸福作為創新創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創新創造意愿與民生改善需求直接對接,讓科技創新成為人們“獲得感”的重要源泉。況且,“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求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技創新帶來“獲得感”,“獲得感”支撐創新不斷深入,這本身就是一條正確的趕超道路。
     
      只是,在實現創新發展提升科技“獲得感”之前,還有些事必須去做。首先,針對支撐民生改善的技術體系,要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人力配置力度,加強與民生改善密切相關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力爭盡快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為民生全面改善創造更多可能。其次,攻關成功后,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真正打通成果“落地”的通道。同時,通過完善轉移轉化機制,推動與改善民生需求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應用。研發投入多、轉化服務少,是我國科研領域目前存在的“通病”,只有盡早改變這種狀況,讓成果“活”起來,才能使創新利民、惠民,讓人們在創新發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當然,我們不會也不應該就此滿足。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若想在更多領域成為“領跑者”,若想讓科技成果更好地融入社會、惠及民生,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民生福祉改善,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飛躍。關于科技創新,還有更多好戲等著上演。
     
      轉自: 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對話失控奔馳司機:車子沒改裝過 想跳車時也很恐懼 對話失控奔馳司機:車子沒改裝過 想跳車時也很恐懼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