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PO封殺匯頂 手機廠商的供應商雷區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25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手機廠商與供應鏈廠商之間的關系也開始變得微妙。日前,OPPO與指紋識別傳感器供應商匯頂之間的矛盾爆發,OPPO以不守信用為由封殺匯頂,雖然最后雙方發布公告和好,但這次事件反映出的恰恰是手機廠商和供應商之間關系的問題。由于市場飽和,中小手機企業所占市場已經不夠大企業爭奪,通過供應商為彼此設置障礙也成為市場競爭的另一種方式。供應商就是隨時爆炸的地雷,如何應對這種雷區,已成為手機廠商面對的共同問題。
     
      封殺風波
     
      日前,OPPO決定封殺匯頂科技,將其列入供應商禁用名單長達五年時間,OPPO方面的解釋是因為匯頂科技不誠信。5月初OPPO決定采購匯頂科技的第二代屏下光學指紋芯片,匯頂董事長張帆承諾為OPPO某項目批量供貨,項目運轉之后OPPO開始備料,但匯頂科技迫于另外一家客戶的壓力,為保證其他客戶的優先使用,將OPPO供應時間推遲3個月,導致OPPO項目無法開展,損失巨大,最終被OPPO封殺。
     
      從OPPO所說內容來推測,所涉及的項目應是R17系列手機,因為R17是OPPO首次使用屏下指紋技術,上月底才發布。R17系列預期上市時間應該是 5月,比Find X系列上市時間更早。但因為有了這個事件,R17就顯得性價比不高了,特別是4298元的R17Pro,因為正常規劃它要比Find X項目更早上市。
     
      最終,OPPO的R17系列手機使用了思立微供應的屏下指紋識別芯片,后者現在是兆易創新全資子公司,近兩年才進入指紋識別芯片市場。
     
      這次事件曝光后,上周,匯頂科技就單方面推遲供貨時間發布致歉聲明。聲明表示,匯頂延遲供貨系工作失誤,已進行深刻反思,并希望未來仍有機會和OPPO達成合作。在匯頂發布聲明之后,OPPO發布回復稱,對匯頂的工作失誤表示諒解,OPPO期待未來與匯頂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OPPO對匯頂的態度轉換之快不禁讓人驚訝,但隨之而來的一個消息也間接解釋了OPPO此舉的原因。有消息稱,OPPO決定將匯頂列入OPPO供應商禁用名單后,vivo在下一季度采購清單中大幅增加了匯頂屏下指紋的訂單。OPPO和vivo在出身上有所牽連,但又屬于競爭關系,此次匯頂發布致歉聲明之后,OPPO第一時間選擇諒解就顯得順理成章。
     
      資料顯示,匯頂科技是國內知名的指紋識別技術解決方案公司,與國內前四大廠商華為、OPPO、vivo 及小米都有深入合作,魅族、三星也是它的客戶之一,除了智能手機外還有戴爾、華碩筆記本等產品使用它的指紋識別芯片。
     
      今年以來匯頂科技繼新思科技之后也量產了屏下指紋識別芯片,由于國產方案價格比新思方案更便宜,所以很快進入商業化階段,vivo X21 UD 版就是首個使用匯頂屏下指紋識別芯片的手機。
     
      魚水關系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曾在一次活動上稱,手機廠商都是依賴供應商的方案。這句話對智能手機廠商來說其實也不算錯,因為很多國產手機品牌所謂的黑科技并不是自己研發的,就是用了供應商的產品和技術。
     
      因此,運營商世界網總編輯康釗指出,手機企業與供應商之前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主要依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雙方都想利益最大化。“產品供不應求時,供應商就會有更大的話語權;但是,供應商一般也不敢過于強勢,因為手機廠商可能會繞過它的產品,使用替代品。比如這次OPPO R17的光敏指紋識別傳感器芯片就是由思立微提供的。”
     
      產業觀察家、釘科技總編丁少將又舉例說道,比如,蘋果和供應商關系中,蘋果基本都是強勢一方,有時候可以決定供應商的生死。而如果供應商產品技術具有稀缺性或者難以替代性,則供應商會更強勢,比如芯片巨頭高通、AMOLED供應商三星。
     
      就此次OPPO和匯頂的封殺風波來講, OPPO發布“封殺令”斥責匯頂違約,可能正是為了促成雙方的“和好”。據業內人士透露,OPPO R17在遭遇匯頂違約之后,不得已選擇了思立微的屏下指紋技術。但R17在發布之后就遭遇大量用戶投訴屏下指紋識別不靈敏,用戶口碑和銷量一路暴跌,甚至在發售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R17就出現了降價促銷的情況。
     
      而匯頂是目前全球商用機型最多、累計出貨量最大的屏下光學指紋芯片供應商,在今年上半年就已先后在vivo X21 UD、華為Mate RS保時捷設計、小米8探索版、vivo NEX旗艦版等高端旗艦機中獲得商用,先發優勢明顯。當然,OPPO作為世界一線手機品牌,匯頂自然也不愿喪失這個重量級的客戶。
     
      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國產手機品牌的競爭,已不僅僅是手機企業之間的爭奪,還牽涉到了產業鏈。康釗表示,大型手機企業為了排擠其他競爭對手,經常會對部分重要的零部件進行壟斷式采購,即買斷全部或者部分重要的零部件,讓其他廠商沒法用,比如每次高通發布芯片新品,都是先向部分大型手機企業供貨,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小米前兩年也深受供應鏈之害,導致部分機型產量不足,后來小米干脆從中興通訊等處挖來人才,在深圳設立辦公室,負責供應鏈采購。”
     
      如今國產手機品牌已形成華米歐維四大國產品牌,它們的合計出貨量已超過蘋果和三星,對元件的需求極大,眾手機企業為了確保自家的元件供應不得不使盡全力,OPPO和vivo為了獲得三星的OLED面板供應據稱付出了巨額的定金,在頂級元件的爭奪方面尤為激烈,因為這對于手機企業強調的創新極為關鍵。
     
      兩手準備
     
      隨著國產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進入全球前五名,它們已不再甘于在中低端市場獲取市場份額,正積極向中高端市場拓展,這就要求它們拿出更具創新的科技,而產業鏈的重要性在此時就開始逐漸凸顯。華為正積極推進其首款折疊屏手機,這需要依賴屏幕供應商京東方;OPPO、vivo的移動攝像頭技術牽涉到馬達、攝像頭等供應商;在手機企業與供應商研發這些領先技術的時候當然不希望競爭對手也快速取得,由此就有了供應商與手機企業的優先供應協議,進而引發糾紛。
     
      在產業觀察家梁振鵬看來,要想不在供應鏈關系中處于被動位置,手機企業就要做好兩手準備,內力和外力同時培養。
     
      “一方面,手機企業應該加強自己的供應鏈管理,加強上游核心元器件供應鏈的風險控制,比如關鍵零部件多找幾家供應商同時供貨,這種情況下,一家供應商出問題,不會影響公司的整體供貨。或者,手機企業也可以通過參股入股的方式加盟供應商公司,這樣主動權就比較大了。”梁振鵬說。
     
      另一方面,他認為,手機企業要加大自身的研發創新,手機企業幾乎所有的研發都在整機層面,沒有上游的核心技術專利,銷量越來越大,風險也會加大。丁少將則指出,大的手機品牌在關鍵器件領域或自研或參股,盡可能降低供應鏈風險,在不太關鍵的部分應該找多個供應商分散風險。
     
      不過,康釗對手機企業研發核心零部件技術并不看好。“手機企業與供應鏈的關系永遠是博弈,任何手機企業都不可能所有產品都精通,重要的零部件一定要對外采購,比如芯片、屏幕、攝像頭、指紋識別等。術業有專攻,任何手機企業都無法做到通過研發創新,把所有零部件都由自己研發。”
     
      產業鏈對蘋果的創新重要性就體現了這一點。蘋果向來被視為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領導者,然而其有相當多的創新都是來自于產業鏈,只不過憑借著iPhone的巨大規模出貨量和豐厚的利潤,因此產業鏈愿意優先將創新科技供應給蘋果,從而讓iPhone獲得了領先的創新優勢。
     
      未來,隨著國產手機競爭日趨激烈,國產四強占國內手機市場的份額已超過四成,繼續壓縮中小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已不現實,互相之間的競爭必然更為激烈,類似的產業鏈與手機企業之間的糾紛只會越來越多。手機企業要想不受掣肘,只能做多方位準備。(記者 石飛月)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國內廠商"扎堆"高端電飯煲

      在中國制造的大時代背景下,國產空調、冰箱等大家電產品早已聲名遠播,征戰海外市場,為何到了電飯煲這,卻被日貨吊打呢?畢竟相比于大家電產品,電飯煲著實不算是復雜的技術。
      2017-06-30
    • 國內廠商

      國內廠商"扎堆"高端電飯煲

      近年來隨著國內廠商扎堆高端電飯煲市場,尤其是在IH技術上的研究,終于讓我們看到了些許的希望。在近日上海開幕的中國消費電子博覽會上,美的、格力、蘇泊爾、愛仕達等眾多中國家電品牌都推出了高端電飯煲產品,有的甚至在廣告...
      2017-08-01
    • 單車訂單一個月下滑2/3 廠商稱共享單車像一陣風

      據央視財經8月1日報道,從去年年底開始,不少自行車生產企業接到大量共享單車訂單。今年春節過后,訂單更是如潮水般涌來,共享單車不僅撩熱了資本市場,也再度激活了傳統自行車制造行業。但是,隨著共享單車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2017-08-02
    • 灼屏風險卷土重來 彩電廠商不求變或出局

      灼屏風險卷土重來 彩電廠商不求變或出局

      隨著彩電業汰舊換優等消費升級政策的推廣,有關電視機使用年限的討論再一次回歸消費者視野。雖然我國中產階層崛起促進了電視等電子消費產品更新換代的頻率,但作為傳統的“三大件”之一,電視并沒有像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一樣成...
      2017-08-1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