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環保類產品進入市場。在運動用品領域,運動品牌巨頭已推出可回收材料鞋款。專家認為,綠色環保材料的技術升級是大勢所趨,一些企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要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
阿迪達斯成先行者
4月22日,阿迪達斯在紐約舉辦發布會介紹了其第一款可再生跑鞋。這雙名為Futurecraft.Loop的性能跑鞋由100%可重復使用的熱塑性聚氨酯制成,阿迪達斯旗下的Speedfactory技術將這種材料紡成紗線并進行編織成型,制作流程無需使用膠水。
據介紹,該鞋款在報廢后可以將其重新回收,通過清洗、粉碎、溶化等過程進行二次生產。由于100%材料可再生,這款跑鞋可循環利用,且沒有性能損失和材料浪費,原鞋材料可完全用于制造一雙新鞋。不過,第一代Future-craft.Loop仍處于測試階段,僅限量推出200雙,在紐約發布會現場贈予全球200位體驗者,并邀請他們參與測試,最后鞋款會被回收重造。
阿迪達斯技術創新經理Tan-yaradzwaSahanga在談到可再生技術時表示:“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消費行為方面,這都是一個長遠的愿景。有時候我們看似無法克服一些技術障礙,但好在已經邁出第一步,行業從此將發生改變。”公司計劃在2024年以前將可再生材料和技術全面運用于所有鞋類的生產過程當中。
2015年,阿迪達斯開始對外發布環保鞋款,可謂該行業的“先行者”。當時,品牌設計團隊曾推出一款由海洋塑料廢棄物和非法深海刺網等材料所制成的運動鞋,以提高人們對于海洋污染的重視程度。
時隔一年,阿迪達斯與海洋環保機構ParleyfortheOceans合作,正式量產海洋垃圾運動鞋。雙方聯手將3D打印和海洋廢棄物回收兩個概念相結合,生產出一款以再生聚酯纖維和非法深海刺網等材料為3D打印原料制作的跑鞋,阿迪達斯將其命名為OceanPlastic。
據悉,這款環保概念鞋的鞋面材料全部由馬爾代夫周圍海洋回收的塑料垃圾制成,其中包括5%回收聚酯和95%廢塑料。每雙運動鞋平均耗費11只塑料瓶,包括鞋帶、鞋墊、鞋跟和鞋舌等部分。
該鞋款一經正式發售,就受到市場的熱捧。阿迪達斯CEO卡斯帕·羅斯德透露,2017年,該品牌賣出超過100萬雙由海洋塑料垃圾制造的環保概念運動鞋。今年3月,阿迪達斯亞太總部在上海揭幕時,卡斯帕·羅斯德透露,與Parley合作的環保鞋在2018年售出超過500萬雙,今年銷量預計將提升至1100萬雙。
運動行業刮起“環保風”
除了阿迪達斯外,其他運動品牌巨頭也開始關注環保運動產品。運動品牌彪馬近日發表聲明再次強調了其可持續發展目標:計劃在2020年采用90%的可持續材料制造產品。據其可持續發展主管StefanSeidel透露,彪馬已經在與供應商接洽,尋求最佳的方案。
此外,新西蘭運動鞋品牌All-birds。Allbirds由JoeyZwillinger聯手前新西蘭足球隊國腳TimBrown于2014年推出,定位于采用天然環保材質制作商品的創新時尚品牌。其明星產品羊毛運動鞋選用了新西蘭美利奴羊毛,不僅上腳十分舒服,而且還可以直接放進洗衣機里清洗。在2016年3月推出第一款羊毛運動鞋后,Allbirds就因為其產品舒適、環保、方便等特點迅速獲得了硅谷技術大牛和風險投資人的青睞。
隨著業務的發展,Allbirds在2018年成功研發了兩種新型材料:以桉樹纖維為基礎的輕型面料“Tree”,以及從甘蔗中提取的減碳EVA鞋底材料“SweetFoamTM”。
TimBrown表示,他們希望這種EVA材質能成為主流材料,只有Allbirds一家公司使用這種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研發結果一經問世,Allbirds便宣布將會與其他公司共同分享這項技術,共同促進行業在環保方面的發展。
JoeyZwillinger表示,分享研發成果不僅會推動整個鞋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步伐,而且在成為主流材料后,Allbirds產品的成本支出也會有相應的下調。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公司將能夠更好地推廣環保理念,減少商品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在最初與工廠交接時,工廠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他們提出的方案不可理喻。但現在Allbirds已經成為其他人眼中推廣環保材料的渠道,這是推出該品牌后最振奮人心的事情。
戰略咨詢公司OC&CStrategyConsultants合伙人PascalMartin表示,消費者對于可持續發展和純天然成分商品的需求會不斷上漲,相較年長的消費者,更具有環保意識的年輕人也將成為推動這一流行趨勢的主要動力。
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的專家向記者表示,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需求也在升級。回收再利用,進行綠色環保的技術升級是大勢所趨,一些企業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要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他認為,這些全球知名企業擁有巨大的品牌號召力及基本覆蓋全球的業務影響力,這都將為再生材料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記者 頡宇星)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