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孩政策放開以及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品牌童裝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高端童裝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預測2022年中國童裝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2023年中國童裝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183億元。 增速較快 “原來大家并不看好童裝,從事該行業的人也不多。之前增長可能在20%左右,從2016年開始,增長速度相當快,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增長量應該會達到50%。”福建晉江專業從事童裝生產的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陳明表示。
近年來,我國童裝行業實現快速增長,鼓勵生育政策使童裝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2017年中國童裝市場零售規模達 1597億元,同比增長9.76%,近五年復合增速8.23%,而整體服裝行業零售規模2017年同比增長僅1.36%,童裝零售額增速明顯高于整體服裝市場。“二胎政策的放開,讓市場的規模進一步增大,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陳明說。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兒童業在購物中心所占的比重從 2012年的8%已提升至2017的20%。2013年獨生子女政策開放二孩后,2014年中國新生兒出生率開始回升,隨著鼓勵生育政策的不斷推行,未來新生兒數量有望進一步增加,童裝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從投資者關注的業績來看,童裝板塊相關上市公司股價表現較好。近期A股市場上涉及童裝的上市企業相繼發布了2019年一季報。其中,安奈兒2019年一季報凈利潤4692.88萬元,同比增長30.01%;起步股份2019年一季報凈利潤4660.85萬元,同比增長47.63%;森馬服飾2019年一季報凈利潤3.47億元,同比增長11.6%。
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據了解,80后、90后的年輕一代父母逐漸成為童裝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童裝的面料、設計等都更為注重。新的消費觀念不僅促進童裝消費規模的快速增長,也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幾年童裝產品同質化、消費場景單一化的現象比較普遍。但隨著90后進入婚育高峰期,有著更高審美要求的年輕父母們,對童裝有了更多不同場景的需求。”陳明說,新一輪的消費升級,對童裝生產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必須抓住消費趨勢的變化,加大研發設計的力度,讓童裝的風格更具場景化。
福建一家童裝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之前大量的三四線城市以下的消費者市場,對于童裝的購買都是去輕紡市場、服裝市場來完成的。但在這幾年,對品牌的要求更高了。
據了解,對童裝市場而言,具有綜合消費體驗的購物中心是童裝銷售的重要渠道,“讓孩子在購買過程中享受體驗的快樂感覺,特別穿上新衣服的新鮮感是無比快樂的。”烏魯木齊市民主路上一家商超的負責人表示。
正是看到童裝的發展前景,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服裝品牌開始進軍童裝市場。目前,中國童裝行業角逐者主要來自浙江、福建、廣東,約20多個童裝品牌。
服裝業的最后一塊蛋糕
據了解,童裝市場的受眾主要是0—16歲年齡段人群,按價格劃分為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場。我國童裝行業起步較晚,目前正處于成長階段,具有市場需求增長迅速、成長空間加大等特點。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品牌尚沒有形成,高端市場長期由國際品牌主導,國內缺乏知名大牌。“童裝企業的規模普遍不大,貼牌、雜牌、無牌工廠仍然較多,以及童裝企業的設計人員嚴重缺乏,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陳明表示,“傳統童裝品牌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不少成人品牌延伸到童裝領域,成人品牌的童裝業務來勢洶洶,童裝品牌受到不小的沖擊。”
在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聚集了近1.3萬家童裝生產企業、7000余家童裝電商企業。從最開始只供線下渠道到借助淘寶等電商渠道,2017年,織里童裝的線上銷售額高達70億元。
在青島,即墨區政府此前宣布,該區將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建世界級童裝產業集群先行區,爭取用5—10年時間,將即墨打造成全國首個世界級童裝產業集群。
中國童裝市場的集中程度遠遠小于英美等其他發達國家,仍有較高的增長空間。童裝市場份額呈現分散化特征,單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有限。中投顧問的報告顯示,國內童裝前十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總和為11.3%。
這也給了中小企業一些競爭機會。“高端童裝行業還沒有形成強勢領導品牌,市場集中度比較低,童裝行業已然成為我國服裝業的最后一塊蛋糕,誰都有可能成為童裝市場的領導者。”前瞻產業研究院在報告中分析。“童裝的最終購買決策者歸根結底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們的父母。父母的個性化審美也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穿什么往往會彰顯家庭品位。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不再對性價比敏感,而是更看重品牌、設計感和個性化。”業內人士說。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