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7年里,作為整個中國葡萄酒市場“風向標”的進口葡萄酒業,在進口量和進口額方面均實現接近20%的增長,從而連續第三年將同比增長率穩定在兩位數的水準上。一個新的行業共識逐漸浮出水面:目前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已經展示出了足夠多的規律性和鮮明的自身特色,這使得偶然性因素對全行業的影響已經回落到正常水準,前瞻力與長遠規劃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按照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的概括,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正在邁向自身的“成年”時期。
(圖片來源:互聯網)
進口酒20年 從異軍突起到動蕩盤整
在中國實現“入世”的2001年,法國卡思黛樂與中國煙臺張裕集團聯手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現代化葡萄酒莊。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回顧這一創舉時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中國葡萄酒市場中西合璧領域里的經典案例”。王旭偉則指出,從這家現代化的葡萄酒莊開始,一場高屋建瓴、轟轟烈烈的高端葡萄酒市場啟蒙運動在中國展開。
整個醞釀中的進口葡萄酒業從中獲得了持續的口碑“蓄勢”,恰如同一列過山車緩緩爬升向位于高處的起點。到了2006年,當卡思黛樂率先把“原瓶進口”法國葡萄酒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時,業已蓄積的巨大勢能立刻轉換為動能,以法國酒為代表的進口葡萄酒消費市場進入井噴期。在連續五年的時間里,這個市場領域以不低于50%的年增長率異軍突起,撼動了整個中國酒業界的格局。
從2012年開始,三大“熱潮”退燒,進口葡萄酒陷入全行業“盤整期”的動蕩,嘗遍了“成長的陣痛”。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14年,新興的個人消費群體由此時開始接手,扮演起中國葡萄酒市場最主要的驅動力來源。
王旭偉指出,這意味著理性成熟的消費觀念開始占據上風,偶然性因素對全行業的影響也因此回落到正常水準。截至2017年,進口葡萄酒連續三年量、價齊升的同時,市場上從事進口葡萄酒業務的專業進口商的總數也同步回升到3800多家。“呼嘯心跳”的過山車模式已經逐漸遠去。
成年模樣 有規律有特色有主見
卡思黛樂集團亞太區總裁畢杜維表示,目前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復合型發展”的新階段,而這個階段呈現出三個突出的特點:有規律,有特色,有主見。
第一個特點是“分化”中呈現出了明顯的規律。當前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在地域上存在越來越顯著的差異化發展趨勢。“沿海強,內陸弱”的總體市場格局已經被打破。一方面,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市場轉向存量優化,另一方面,以省會和部分強二線城市為代表的內陸消費中心日益崛起,并帶動周邊區域市場的快速發展,這成為當前進口葡萄酒市場最重要的發展規律。
第二個特點是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基本成熟,并展示出了鮮明的本土特色。以終端渠道的類型為例,在法國,超過60%的葡萄酒是通過商超渠道實現銷售;而在當前中國市場上,這一比例低于10%。進口葡萄酒接觸中國消費者的主力渠道,事實上是由總量龐大而高度分散的中小型煙酒專賣店所構成的。進口葡萄酒運營商必須對這一典型特色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尊重。
第三個特點體現為“人”的因素:新一代的消費者正在快速成長。這是一個最為根本性的變化。對于80后、90后甚至剛剛成年的00后個人消費者來說,對進口酒的好奇心超過了敬畏感。
新一代的消費者們樂于主動去定位自己的個性化喜好,樂于自主了解葡萄酒市場和葡萄酒文化,并且更懂得尊重優質葡萄酒的價值。這直接推動了進口葡萄酒消費結構的升級。法國進口酒從這一趨勢中顯著受益。在過去的2017年里,AOC、IGP和帶品種的VDF級別法國葡萄酒產品向中國市場的出口量分別增長了20%、10%和46%,只有不帶品種的VCE級別“歐盟餐酒”的出口量下降了13%。
王旭偉則以人的成長階段來比喻市場發展歷程,稱整個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已經走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即將邁向自身的“成年”時期:“在這個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里,它將更多地受到規律的約束,更多地受到理性的驅動。”
化整為零 品牌上揚渠道下沉
新規律的發現,就意味著舊經驗的失效。畢杜維明確指出,未來將不會再有某種簡單因而可以隨意復制的商業模式,也不再有等級森嚴、信息隔絕、只在最末端才接觸到真實消費者的傳統渠道分工。
比如現在有進口酒企業正在推行一套“化整為零”的分區定制營銷體系。這意味著,從供應商到分銷商,傳統的葡萄酒貿易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發揮主動性,準確定位并且直接接觸自己的目標消費者,立足于強勢品牌,開展有效的消費者溝通和服務。品牌要更加上揚、有號召力,渠道要更加下沉、有穿透力,是這個體系成功的關鍵。
王旭偉則把舊式的營銷手段比喻為“潑墨寫意”,“但在面對當代消費者群落時,需要的卻是如同“刺繡”般精細而又富于耐心的品牌營銷方略。這是新時代、新市場、新客群和新文化對我們提出的全新課題。”王旭偉說。(記者 章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