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加工讓土特農產品大放異彩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2-25





      安徽省無為縣被譽為“全國農業強縣”,早在多年前就形成了優質稻米、無公害蔬菜、荸薺、草席、花生米等40多種特色農產品產業,如何充分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和效益?無為縣近年來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大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的經濟效益。
     
      談起李老奶奶花生米和趙老五小磨麻油,無為縣及毗鄰地區無人不知,兩家都是無為縣的“老字號”農產品品牌,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花生米在市場售價一斤5元左右,但經李老奶奶獨家秘制,售價翻了近2倍,而再深加工而來的花生酥更是賣到了每斤16元。即使價格稍高,但李老奶奶花生米在節日期間依然供不應求,創下春節前銷萬箱的記錄。趙老五小磨麻油,早已從多年前的小作坊發展成今天的麻油廠,年產小磨麻油600多噸,菜仔油1500多噸,產值達到1600余萬元。
     
      無為縣蘆玉蔬菜合作社種植的蘆蒿,通過打時間差提前搶奪市場高地,價錢可提高一倍以上,通過加工包裝后,最貴能賣到十幾元一斤,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僅去年,合作社銷售收入達800多萬元,社員較上年人均增收15%。
     
      這些經驗讓無為縣充分認識到,提升農產品效益,僅靠一些小作坊的“單打獨斗”是遠遠不夠的。近年,無為縣搶抓機會,大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培育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項目,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要素支撐,也為特色農產品規模加工探路。
     
      作為優質稻米盛產地,無為縣著重發展大米深加工,永安米業購銷有限公司新引進一條大米深加工設備流水線,年處理大米量新增3.5萬噸。除了糧食加工企業在不斷擴產,特色農副產品也大有可為。該縣的特色農產品荸薺一直是當地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從上個世紀80年代生產面積5千畝發展到現在6萬多畝,年均收入1.5億元,在壯大荸薺產業的同時,還對荸薺進行深加工,將其制成罐頭、飲料、果凍、糕點等,并從荸薺皮中提取色素和防腐劑,實現荸薺規模化和產加銷一體化,加工的無公害荸薺產品遠銷上海、天津、內蒙、港澳地區以及日本、東南亞等國,實際純收入達每畝6000元,果農收入翻番。
     
      無為縣襄安鎮是全國四大席草生產基地之一,該鎮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幫助農民從單純席草種植轉向生產、加工、銷售全覆蓋,近年來發展了規模化席草加工廠25家,生產加工機械發展到200臺,年產高檔草席3000萬條。如今,該縣席草加工總產值達3.5億元,農民戶均收入6萬多元,人均收入1.7萬元,席草加工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劉延年)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春節消費市場升級 消費方式呈多樣化 春節消費市場升級 消費方式呈多樣化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