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通信標準組織3GPP的計劃,今年6月將啟動6G技術標準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術研究階段,2029年3月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技術規范。業界普遍預計,6G技術將在2030年開始商用。
2025年作為6G發展的關鍵時間點,被業界認為是6G標準制定元年,全球統一標準的推進將邁出重要步伐。
4月10-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鄔賀銓、劉韻潔、尤肖虎等多位院士圍繞6G前沿方向與戰略布局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
開啟“萬物智聯”
“截至目前,我國5G基站數已突破425萬個,占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1/3,5G用戶數已超過全國移動用戶總數的一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介紹道,國在5G建設方面繼續保持全球領先,5G基站數量占全球60%、用戶數占比約50%。
鄔賀銓表示,目前5G在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探索已經初具成效,特別是在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等場景中逐步落地,為后續6G探索奠定了產業經驗和技術路徑。盡管當前部分垂直行業的應用仍面臨標準碎片化、網絡架構適配等挑戰,但這正為6G的差異化創新提供契機。
“1G到4G聚焦個人通信,5G開啟行業應用,而6G將構建‘萬物智聯’新生態。”鄔賀銓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尤肖虎表示,6G是一個基礎性使能技術,對未來整個社會的智能化轉型,賦能千行百業,能力將會比現有的5G再提升一個量級甚至兩個量級。
尤肖虎表示,6G還能夠實現通感、通信、智能以及泛在的融合,包括地面網絡和非地面網絡的融合。這些技術到2030年左右將會逐漸投入商用,從而再次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支撐新變革。
針對6G空天地一體化、人機物互聯的愿景,鄔賀銓表示,6G頻率要擴展,要覆蓋地面汽車、空中無人機、衛星等應用,既要滿足特殊場景需要,又要滿足大眾剛需,在同一個頻段、同一個網絡上兼容,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這不僅需要頻段擴展技術,更要突破傳統網絡架構,實現“通感算融合、云邊端協同”的泛在連接。
鄔賀銓說,未來的通信不再是點到點,可能是點到多點、多點到點,同時支持多歸屬、多連接、多接口,6G連接模式從“大下行”轉向“大上行”,需構建更靈活智能的架構以適應人到機、機到物多元化需求。
AI和6G如何有效融合
AI和6G怎樣有效地融合?是不是可以把大模型直接拿來用于6G?對此,尤肖虎表示,這些問題業界還存在著各種爭議。
尤肖虎表示,在技術方面達成共識變得非常重要,“標準化過程就是技術達成共識過程,現在6G領域還有很多研究方向并沒有真正達成廣泛共識。”
尤肖虎介紹,目前,紫金山實驗室圍繞6G六大應用場景開展系列研究,并且在無線傳輸、系統構架及關鍵核心芯片方面都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通過實驗手段把5G的傳輸能力十倍甚至百倍地提高;在通感一體方面建立通信感知融合實驗室以及外場實驗環境,能夠實現高精度的感知和通信的融合;借助于低空經濟,實現空中網絡和地面網絡的融合。
“我們正在推動這些成果和企業進行結合,逐漸能夠投入使用。”尤肖虎說。
“6G首先要解決5G遺留的體驗問題。”鄔賀銓認為,6G與人工智能結合將催生新終端形態,未來面向消費應用具有不確定性,例如AI終端可能具備用戶生成內容能力,對網絡的低時延、高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在6G時代被寄予非常大的期望,但鄔賀銓提醒,AI需要大量算力,采集數據和計算需要時間,而通信要求實時性,如何在滿足復雜性和實時性的情況下,讓人工智能發揮作用,是6G需要面對的新挑戰。
鄔賀銓說:“6G不僅要在5G和其他無線技術很難支持的特殊場景證明其不可替代性,還要在大眾消費的剛需方面,包括未來的AI能力提升上以及機器視覺、遙控、遠程檢修大量的工業應用場景上,能夠證明其有效性和經濟性。這將是6G的價值所在。”
共建全球6G生態圈
國際電信聯盟(ITU)數據顯示,中國提交的6G標準提案占全球總量的37%。截至2025年年初,中國在6G相關專利的申請和授權數量上位居全球前列,占比超過48%,遠超美國的35.2%和日本的9.9%。
鄔賀銓表示,當前研究6G與10年前研究5G相比,國際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一些國家在貿易、標準化、供應鏈上進行封堵,科技交流受限、市場封鎖等問題,對形成全球統一標準構成非常大的挑戰。他說,6G目標是“內生性安全、泛在性連接、綠色化生態、可信性服務”,這需要全球協作,而當前環境使得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難上加難。
面對挑戰,鄔賀銓表示,6G需聚焦“人機物互聯、天空地協同”等戰略目標,“需要很大的創新才能支撐”。我國優勢在于5G積累的產業基礎、龐大的應用場景,可在車聯網、遠程醫療等大眾剛需領域先行落地,同時加快突破超表面無線反射等關鍵技術。6G發展需產學研用深度協同,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培育上同步發力,每一個挑戰都是創新的機會,唯有如此,才能在“截然不同”的6G生態中打造中國方案。
“今年既是6G全球統一標準制定的起始年,也是6G與AI融合發展的關鍵之年。”科技部五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邱鋼在會上呼吁,各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界應合力推動形成6G國際統一標準,共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全球6G生態圈。統一的全球6G標準,將打破隔閡和邊界,更加高效公平地為我們帶來一個智能便捷和智聯萬物的新時代。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當前正處于6G發展的關鍵轉折期,需要堅持“全行業共同定義6G”的理念,強調6G不再是信息通信行業的“獨奏”,而是一場全行業、全領域的“大合唱”。(記者 李洋)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