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助力申遺 講述北京中軸線上的中國故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8-17





      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獨特的見證,承擔著構建首都城市空間結構、延續古都歷史格局和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職能。早在2012年,北京中軸線就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文本將在2023年1月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


      北京中軸線申遺進入關鍵期,日前,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與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主辦的“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數字文創與多元想象”研討會在線舉行,參會嘉賓圍繞如何講好北京中軸線上的中國故事,結合當前文化遺產與數字文創的融合實踐,聚焦數字中軸的未來發展,展開了一系列深入探討。


      嶄新形式打造城市IP矩陣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梁思成先生對北京中軸線的贊美精確而優美,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里,歷經700多年歷史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現存規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認為:“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一個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文化觀念、一個哲學理念。北京中軸線蘊含著中國歷史文化深刻的思想烙印,北京中軸線申遺不僅要把空間展示出來,也要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胡鈺看來,數字文創賦能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推動中軸線的IP化、創意化和國際化,要把青年人的創意激發起來,要引入國際的力量,這樣北京中軸線文創才能夠體現出更大的價值。


      今年恰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2022年世界遺產年的主題為“下一個50年:作為韌性、人類與創新之源的世界遺產”,其中,數字化轉型代表了當前影響遺產保護工作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數字中軸正是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內容。北京市文物局與騰訊合作推出數字中軸項目,并提出3個目標,一是世界文化遺產從普遍性價值到社會知識的轉換;二是讓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更好地觸達社會大眾,傳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實現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北京中軸線到底在哪里,具有什么文化意義,但是提到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旅游地標,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說,數字中軸打造了IP矩陣,成為一個集故事世界、城市記憶、藝術風格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文化IP,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符號的核心。可以通過游戲引擎技術、物理仿真技術和云游戲技術等的運用及深度融合,打造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實時互動體驗的創新體驗產品,讓公眾和展陳內容之間實現深度沉浸式體驗和高強度互動。


      數字形象中蘊含文化故事


      每年春夏,世界唯一一種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北京雨燕都會在正陽門城樓上棲息。它們已經在北京中軸線正陽門上筑巢600多年,是北京中軸線上正兒八經的原住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為原型設計。樓閣高臺上爭逐競飛的雨燕,成為古都北京一道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景觀。


      娓娓道來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北京雨燕就是活著的文化遺產。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中軸線文創大賽專家委員會主任梅松介紹,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打造的首個數字形象正是北京雨燕。


      “無論是國外或國內都有一種發展趨勢,就是數字化進入到全文化領域,而不僅僅是最初文獻資源的數字化。”中國數字文化集團總編輯陳勝利認為,由數字化到文化的數字化,從強調記錄保存數據到越來越強調對數據的利用、文化挖掘和創新表達,數字化正在從技術本身向著文化本體回歸。


      北京雨燕是北京中軸線文化富礦中一個靈動的符號。據了解,數字中軸項目發布的北京雨燕數字形象,每一只雨燕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數字技術,讓每一位用戶領取到的都是“千燕千面”的數字藏品,可能擁有故宮紋樣的翅膀、天壇紋樣的頭飾、“中”字造型的身體等。該形象的設計與文化遺產的特征完美相融,以鮮活靈動的形象,詮釋著北京中軸線上古都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大眾來說有記憶點,增強了大眾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認同感和親切感。


      連接供給端和需求側


      珠市口、天橋、大柵欄熱鬧非凡;天安門、故宮肅穆莊嚴;南鑼鼓巷、什剎海聚集了胡同四合院;北京中軸線上的每個段落都有獨屬的氣質和不同的內涵。可以說,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了解北京文化的空間線索,也是時間的線索、歷史的線索,是血肉豐滿的歷史本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研究所所長張烈說:“數字媒體有一定的敘事性,可以以一種講故事的方式,通過時間和敘事的藝術方式向游客進行傳達。”


      在張錚看來,北京中軸線的深厚文化和大眾的文化向往及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借助數字化手段,可以產生豐沛的文化解釋力和創造力。因此,數字中軸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這種社交屬性將創意和認同二者連接起來,也把文化旅游產品的供給端和大眾需求側連接起來。


      梅松介紹:“去年舉辦了第一屆北京中軸線文創大賽,參賽者來自全國各地,共有2萬多人,提交作品3萬多件。參賽者年齡廣泛,其中有很多中小學生,這說明大家都很關注北京中軸線,關心北京老城文化”。


      據介紹,今年的北京中軸線文創大賽即將開始,將重點關注北京老字號如何煥新。“北京中軸線也是市井之線,是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的體現,在前門大街上遍布著幾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如大家熟悉的內聯生、吳裕泰、全聚德等。這些老字號怎么在當下發揮它的作用,讓更多的老百姓喜歡它、感知它,如何與當下的文化旅游消費結合起來,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梅松說。(曹燕)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北京:“十四五”期間以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北京:“十四五”期間以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中軸線申遺取得重大進展。“十四五”期間,北京將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2021-12-01
    • 《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出版發行

      《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出版發行

      1月19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編寫的《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系列叢書正式出版發行。叢書共4函16冊,體量達300余萬字,從營城、紅跡、園林、商街、名人等方面講述了北京城市變遷和人文歷史故事
      2022-01-2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