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3月24日,故宮博物院舉辦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媒體通報會,介紹了近年來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體系構建和最新成果,包括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展覽展示等“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成果,以及港澳地區文化交流進程。
在中外合作考古項目中展示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
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紹,故宮博物院近年來承擔和參與了對外重大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之文化領域中的重要力量,故宮博物院在中外合作考古項目中,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同時,也加強了故宮考古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
2014年,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喀拉拉邦歷史研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展帕特南遺址和奎隆港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等工作。且根據對中國宋明時期文獻的梳理,以尋找較為明確的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為目標,對喀拉拉邦沿海主要城市或地點的考古遺存進行全面調查,開創了中國人參與印度考古的先河。
在帕特南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時代集中于16至20世紀,出土物以青花、白瓷及釉上彩瓷品種為主,產地為江西、福建、廣東三地,以福建德化窯、漳州窯產品為最多,反映出這一時期是以中國瓷器商品為主的一個貿易高峰期,該遺址的發現為深入認識柯欽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重要節點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在奎隆港口遺址發現的大批來自中國9世紀以后的瓷器及銅錢,證實了中印間商貿路線經由西南印度的史實,為研究宋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遺址出土的地中海及伊斯蘭等地區的文物,證明其可能是中國與西亞、歐洲、東非等地區間海上交通線的重要節點,為了解10世紀以來印度西南海岸航路提供了重要證據。
2019年4月至5月,故宮博物院應肯尼亞基西大學的邀請,對肯尼亞東部沿海17處斯瓦希里文化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并對拉穆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標本進行了初步整理。 斯瓦希里文化是東非沿海地帶以海外貿易為經濟基礎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融合非洲本土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多元文化集合體。考古隊以米哈拉布形制的特點與變化為切入點,對肯尼亞沿海從北至南的17處斯瓦希里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根據遺址分布規律,肯尼亞沿海地區大致可分為三大遺址群:以拉穆群島為中心的北部遺址群,以馬林迪為中心的中部遺址群,以蒙巴薩為中心的南部遺址群 。
故宮還與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政府古物與博物館部建立聯系。2019年正式簽署“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拉斯海馬酋長國古物與博物館部三方協議”。2018年及2019年,分別對拉斯海馬酋長國國立博物館1989-1990年發掘出土中國外銷瓷標本,及祖爾法-阿爾馬塔夫遺址出土青瓷器進行整理。2019年,聯合考古隊對阿聯酋拉斯海馬祖爾法遺址保護區內的阿爾努杜德和阿爾瑪塔夫遺址進行兩次考古發掘工作,并在遺址區進行系統區域調查。在拉斯海馬朱爾法遺址區開展的考古工作,運用中國田野考古理念、方法及先進的科技考古手段,以中國外銷瓷的類型學分析建立較為可靠的遺址年代序列,為后續較大面積的發掘提供參照,有助于深入研究朱爾法作為波斯灣重要港口的歷史演進軌跡,揭示我國古代陶瓷貿易對波斯灣地區的影響。
此外,為進一步促進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為今后中亞的跨國聯合考古工作做準備,2019年,應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研究所邀請,故宮考古研究所及多家國內考古文博單位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費爾干納盆地奧什地區的遺產地點進行了實地踏查并開展合作交流。
推動文物保護技術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資源共享
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曲亮介紹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國際合作交流情況。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強“十四五”時期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通過建立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國際文物修復學會培訓中心等國際平臺,推動文物保護技術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完善文物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創新成果轉化路徑和傳播推介方式,支撐文物保護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文博領域的貢獻。
2021年,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作為文物保護技術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的國際平臺,緊密圍繞中希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擴大多學科協同創新合作,目前不僅在國內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與保護中開展了全流程應用示范,未來還要與希臘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同行共同合作開展更廣泛的文物保護研究,在技術研發、傳承利用、成果轉化與技術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3年,故宮博物院還將舉辦以“文物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共享”為主題的太和論壇活動。
努力將故宮打造成中華文化“會客廳”
故宮博物院國際交流處(港澳臺辦公室)副處長董丹介紹故宮博物院對港澳交流情況。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充分利用同香港、澳門文博機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合作優勢,組織策劃精品出境展覽,打造文物對外宣傳品牌,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升國際文化傳播效能,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文物展覽一直是故宮博物院“走出去“活動中的傳統重點項目。近十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引進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地區的18個文物展覽,先后組織赴外及港澳臺地區文物展覽46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15次,持續開展文明互鑒的交流合作。
董丹表示,2023年,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繼續合作推出6個故宮專題展,內容涉及故宮從皇家宮殿到博物館的歷史、宮廷生活、中國陶瓷、古代工藝和書畫等,常設展廳的部分文物會定期更換,保證觀眾能夠常看常新。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通報會上表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故宮博物院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指導下,更加有力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世界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攝影:李揚)
未來,故宮博物院將持續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拓寬中國聲音的音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更好的國際文化環境,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