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文博-用數字技術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29





      在幾千年浩瀚文明的滋養下,中華文明形成了深厚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思想體系,承載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


      無形無色的文化,比物質更經得住時間的琢磨和歷練,華夏文明幾千年來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見證著歷史的源頭和未來的走向。


      當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必定也是文化軟實力的強國。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國文博立足于區塊鏈技術,通過藏品資源的數字化應用,以立體、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數字藏品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將傳統藝術創作技術化、日常化、平民化,將文化產品更好地融入國民日常生活,讓普通百姓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參與者和共享者,以創新手段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讓世界在接納和對話中國的進程中更好地塑造中國的良好形象,彼此進行深度的文明互鑒,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助力。


      2022年6月30日,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數字文創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通過線上線下聯合的形式成功舉辦。


      此次論壇旨在響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自律、協調作用,在文化創意領域切實推動文化數字化戰略。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金鵬認為:“如何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是數字藏品更有價值的探索方向,而目前的局部亂象暴露出來的是‘四無’問題:一些平臺實質沒有采用區塊鏈技術、無清晰知識產權授權鏈路、無采取防范炒作的措施、沒有履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等,加強監管、明確準入資質等政策勢在必行,行業自律也將是數字文創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國有企業控股的數字藏品平臺,大國文博規范踐行《數字藏品行業自律發展倡議》,積極倡導行業自律,堅決抵制行業亂象,反對一切以數字藏品為名進行的違法違規活動,在國家政策下合理、合規、合法推動數字藏品“元宇宙”發展,讓數字經濟服務于美好生活。


      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數字藏品把文物背后承載的歷史文化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出來,有利于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這樣總結中國數字藏品的意義:一是合規可控,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二是企業有充分的自主研發技術保障,相關區塊鏈授權發明專利排名世界前列;三是用戶規模優勢;四是合作共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變得更加高效;五是數字藏品能耗極低,低碳環保。


      數字藏品這種新業態徹底改變千百年來的收藏形態。傳統意義上的收藏,都是基于實物形態的,例如珠玉寶器、簡牘書卷,收藏者通過對藏品的觸摸、把玩等行為來獲得一種占有滿足,而數字藏品以超物理形態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收藏模式。大國文博用數字科技將各種主題藏品突破時空界限和物理限制,把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貫穿于中國文化的價值輸出。


      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在評價大國文博的數字藏品時表示,在數字藏品的定位上,大國文博的主題與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相適應,并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緊扣時代脈搏,切實有效地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央文明辦原主任、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著名書法家胡振民先生在大國文博籌建初期,對大國文博弘揚傳統文化的定位高度認可,并欣然為大國文博題字。


      朱光潛先生曾在《談美》一書中提到,“藝術好比一棵花,社會好比土壤,土壤比較肥沃,花也自然比較茂盛。”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當下,新一代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使文化生產整合更多的資源,從而變得更高效、更智能,大國文博將不斷深化數字藏品的文化內核,持續增進人民的家國情懷,努力實現中國文化成果的創造性轉化。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