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器為先”大展首次全面揭秘文物保護背后的高新“黑科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李巖    時間:2023-09-30





      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制器為先——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展”,27日在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重慶)開幕。

      展覽分為“天書”“木構”“壁觀”“凈界”“求真”“擬實”“再造”等7個展示單元,匯集了文博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等64件(套)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是我國首次以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為主題的大型場景展。展覽面向“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領域,構建了大型野外無人看管遺址、考古現場、石窟寺、古建筑以及展廳、庫房、修復室、實驗室等19個典型應用場景,全面展現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裝備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

      該展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表示,與以往的文物展不同,這是一個偏重于文物保護技術裝備的展覽。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展覽主標題就是“制器為先”。

      她說,“整個展覽脈絡可以用八句話來說明:制器為先知為誰?從來工欲善其事。壁觀丹青不知老,亙古天書漸釋明。樓塔木構皆無憂,求真擬實兩依然。文物惟新于凈界,與古相悅再造功。”

      該展覽通過考古現場、石窟寺、古建、博物館等集成場景,展示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技術裝備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藉此,公眾解密文保“黑科技”,制造商了解文物保護技術裝備的專精特新及發展前景,用戶獲取特定場景系統解決方案及相關服務。

      觀眾現場能看到,新疆樓蘭故城遺址構建起“天、空、地”多平臺多傳感協同感知系統,集成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呈現、數據分析等功能,為大型野外考古遺址提供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監測;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打造多學科合作開放平臺,促成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形成中國大型考古發掘研究的新模式;在南海西北陸坡古代沉船遺址,形成“海域管理、深水科技、深海考古”的協同體系,“探索一號”科考船模型、“深海勇士”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模型都在現場得以展示;甘肅敦煌莫高窟構建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平臺,建成壁畫與彩塑數字化采集系統、文物本體狀態量化監測系統,研制了智能移動式電子束輻照滅菌裝置,并啟動建設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種種高科技手段,可謂是讓人大開眼界。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重慶市政府副市長江敦濤,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何文忠,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共同為展覽啟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主持開幕式。

      據悉,展覽面向公眾預約開放,展期3個月。(記者 應妮)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