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理性的脫口秀,能否過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04





      脫口秀處于“隱身”狀態,幾乎是當下行業內外共同的感受。2023年,演員趙曉卉、邱瑞、何廣智和徐志勝帶著節目《給我一分鐘》登上了春晚,堪稱脫口秀走向主流權威舞臺的高光時刻,這門藝術形式也被觀眾賦予了超高期待。遺憾的是,受多起負面事件影響,命運的顛簸就此開始——線上綜藝停滯,大型晚會中不見蹤影,脫口秀演員改行自謀生路的消息時常傳來,整個行業被頹廢、低迷的氣息籠罩。


      從小眾舶來品到年輕人酷愛的文化休閑產品,過去幾年無疑是脫口秀野蠻生長的時代,衍生一系列文化現象,孕育了龐大的文化需求。本應繼續奮進走入“當打之年”,而今脫口秀散發出的能量卻逐漸式微,爆款寥寥。脫口秀到底陷入了何種尷尬局面?未來是否還有峰回路轉的機會?當行業迎來考驗,如何挽救頹勢,觀眾、廠牌、演員以及市場,都在努力作出解答。


      脫口秀的根在哪


      線上綜藝及電視節目成為很多觀眾了解脫口秀的開始。《今晚80后脫口秀》《吐槽大會》等節目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脫口秀文化興起。2017年開始播出、目前共推出五季的《脫口秀大會》,采用選拔脫口秀演員的機制,將一大批優秀的素人演員推向公眾視野。節目中,選手們用段子輸出觀點切中年輕人情緒,體現自身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觀察,極大增強了人們對脫口秀文化的認知與好感。經由短視頻等媒介傳播,話題發酵、演員個人出圈,流量排山倒海般涌入賽道。


      自此,這項起源于線下的單口喜劇在國內的生存模式顯現:由頭部項目帶領,線上的火爆反哺線下演出,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閉環。綜藝和電視節目就像是脫口秀行業的巨幅廣告,把優秀的演員、完美的喜劇效果呈現給普羅大眾,樹立起標桿,提高曝光度,培育市場。線下演出則承擔了培養人才、雕琢內容的功能,同時滿足忠實觀眾的文化需求,拓展消費人群,增強粉絲黏性。


      事實證明,線上反哺線下的路子效果立竿見影,不僅為行業帶來了繁榮,還讓脫口秀的發展邁出了一大步。《2022脫口秀營銷白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5月,全國脫口秀俱樂部的數量已經從2018年的個位數增長至2021年的179家。2021年,全國脫口秀線下演出票房收入達2.24億元,觀眾近220萬。


      濟南一位脫口秀俱樂部主理人熙然(化名)告訴記者:“線上節目的熱度會積極地反饋至線下市場,關注度高了,話題度有了,促使大家去線下體驗演出,票更好賣了。”過去幾年,許多脫口秀演員開啟了覆蓋多個城市的專場巡演,進入容納千人以上的劇場演出,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經歷負面事件之后,脫口秀市場萎縮明顯。《脫口秀大會》再無消息,線上綜藝幾乎停擺,整個脫口秀行業也受到了影響。脫口秀巡演少了,一些頭部演員轉戰綜藝,不再與脫口秀的標簽綁定。資源減少,有的演員選擇與公司解約,自謀出路。缺少線上熱度的加持,導致部分脫口秀俱樂部線下演出難以為繼。“如今就算有演出,票也賣得很一般。市場不好,演員就更不愿意來巡演了,由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熙然說,目前僅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的脫口秀俱樂部票賣得還不錯。


      脫離線上流量,行業迎來的考驗顯而易見——如何通過脫口秀本身的魅力去吸引觀眾,而非其他。這也意味著,風口不再,行業洗牌與分流時刻到了。


      放慢腳步并非壞事


      少了線上節目,脫口秀還能活嗎?在這方面,另一種喜劇表演形式——相聲的經驗擺在那里,1870年,相聲行業形成后,從室外賣藝到茶館等小劇場演出,再到經由廣播媒介傳播,很快在全國普及。電視節目曾為相聲帶來了一個新的傳播高潮,也讓相聲陷入了另一重發展困境。在此背景之下,有的相聲表演機構舉起了“回歸茶館、劇院傳統表演”的大旗,此舉看似脫離了大眾,實則重新恢復了傳統相聲自由交流的表演空間,培養出一批忠實且專業的觀眾。


      同樣,從誕生起,脫口秀便靠著線下演出開疆拓土。業內人士賀曉曦表示,脫口秀最好的消費場景其實是線下,因為那里有最舒服的消費體驗,消費的是脫口秀的內核。演員程璐也認為,線下演出是脫口秀的土壤,如果僅僅憑借幾檔綜藝節目就能讓脫口秀演員活下去,這樣的行業狀態很不健康。


      于表演者而言,線下是更適合彰顯自我的舞臺。整場焦點只有一個演員加一支麥克風,憑借邏輯嚴謹且生動的段子傳遞快樂。在國外,即便不參加線上節目獲取知名度,只做線下的城市巡演,演員也可以獲得很好的發展,市場能夠養活他;于觀眾而言,線下沉浸式的氛圍完整地體現出這項喜劇形式的魅力,演員能夠及時獲得觀眾的反饋,現場的互動容易營造出笑點。


      在國外,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脫口秀行業已形成一套高度成熟的創作、表演與生產體系,有效地保證了高品質內容輸出,產業鏈完善。反觀國內,過去幾年,由線上節目與社會話題衍生的流量瘋狂地砸向脫口秀,卷起整個行業一路狂奔,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揠苗助長的浮躁之風。表面看脫口秀俱樂部數量上漲明顯,實際上很多俱樂部運營與變現能力不足,對脫口秀行業發展起不到真正的推動作用。有的則屬于在風口上蹭熱度、賺快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如今脫口秀市場正在回落,放慢腳步并非壞事。之前虛火的格局回歸平淡,所有的演員與演出,需要依靠創作與內容吸引觀眾,倒逼自我成長。同時,從業者也有了更多時間與機會在線下打磨,獲得經驗。


      融入更多消費場景中


      大浪淘洗之后,真正有能力的人依舊會獲得成功的機會。


      記者采訪時發現,長期深耕線下的單立人喜劇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專場,多次出現門票售罄。“就算是普通的脫口秀拼盤,幾乎也是場場滿員的狀態。”觀眾王文說,她上周末剛看完一場單立人喜劇脫口秀,現場氛圍很熱烈,笑聲此起彼伏。也有一些演員開啟了專場巡演,如在小紅書擁有一定粉絲群體的唐香玉,個人專場《唐唐正正》正在全國巡演中,前幾天她在濟南“小明喜劇”的線下表演,收獲了大批觀眾到場支持。


      脫口秀的需求已經激活。《2022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提到,從脫口秀受眾來看,35歲以下人群占比達74.1%。就像去劇院看戲、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脫口秀已然成為年輕人主要的文化消費選擇。市場的回落,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年輕人線下與脫口秀的距離。


      “票價平易近人,大多數人都可以消費得起,降低了觀看門檻,拓展了新用戶。”觀眾李蘭說,之前脫口秀人氣暴漲,很多演出一票難求,現在的市場環境為自己帶來了親近脫口秀的機會。“濟南脫口秀的票價基本保持在59元到99元之間,北京的票價大約為100元到200元。同樣是獲得快樂,與動輒好幾百元的相聲專場相比,這是普通觀眾完全能接受的水平。”李蘭認為。


      面對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脫口秀俱樂部同樣在琢磨出路,即興喜劇、漫才等喜劇形式作為新的內容品類成長起來,推動觀眾走進劇場。融入更多消費場景中,才能汲取向外拓展的生命力,在旅游、夜經濟等業態中,脫口秀發揮了自身價值,凸顯其創新力。


      前不久,泛脫口秀節目《喜劇大會》《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傳來消息,2024年綜藝或有脫口秀一席。想必經歷了洗禮的行業人,必定感受深刻。脫口秀落地生根,一定要有成熟的商業體系作為支撐。把寶壓在線上綜藝,或者行業內一家企業獨大,這都是畸形的狀態。對一個還算比較新的行業來說,只要去努力改變當下的問題,作出正向反饋,一切都還來得及。(朱子鈺)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