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第五個國際茶日。中國是茶樹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與傳播中心。茶文化既活在當下我們的生活里,又載于浩瀚的典籍中。
走進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展覽,第一本映入觀眾眼簾的典籍是東晉常璩所作四川、云貴等地的通史《華陽國志》。據書中《巴志》記載,周武王克商后分封了巴國,巴國將茶作為特產進貢給周王室。
國家圖書館館員吉藝龍介紹,經過我們現在研究,茶應該起源于我國的西南地區,在西南地區也發現了很多栽培型的大茶樹。展品中的這些典籍也印證了茶毫無疑問起源于中國。在這本《華陽國志》里,我們可以看到展示頁最左邊寫的是鐵、丹、漆、茶、蜜,這個茶應該就是我們現在的茶。巴國所產的茶也與我們研究茶起源于我國西南地區是相符合的。
從典籍中還能看出,茶的文字源頭也在中國。據記載,“茶”之一字,古有荼、槚、荈、蔎、茗等諸多叫法。
吉藝龍介紹,有很多叫法今天已經不太常見,在古代這些字書里有各種紛繁復雜的解釋,認為它們每個可能有不同的區別,但是最后百川歸海,留下的就是我們普遍使用的這個茶字。
冬種油菜夏種大豆 生態茶園春茶飄香
武夷山以茶聞名,當地人種茶、制茶,茶葉成為了武夷山的一張名片。
燕子窠生態茶園地處武夷山九十九巖之一的燕子峰腳下。這里有茶園1000畝,是武夷巖茶的核心產區,因山谷形狀像燕子的巢穴而得名。
茶園目前采用“有機肥+綠肥”的種植模式,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用物理防控替代了化學農藥,綠色防控讓茶山更健康,做出來的茶鮮爽度更高、味更甜。
近期,隨著武夷山春茶采摘結束,茶園管理進入關鍵期。常年在鄉村開展科技服務的科技特派員們也忙碌起來。他們向茶農們手把手傳授當下生態茶園管理中,如何修剪、施肥,怎樣簡易、快速地完成大豆播種的“懶人法”等。大伙兒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氛圍中邊學、邊問、邊看、邊操作,受益匪淺。
如今,茶香混合著花香,景觀樹立在兩旁。走在生態茶園里,就像漫步在公園中,在茶園里拍下美景,到茶舍品一盞春茶,感受山間的舒適愜意,正成為不少游客的新選擇。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