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戲下鄉六十載,“板車劇團”在堅守什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30





      “上山上到頂,下鄉下到底”,20世紀60年代開始,河南許昌鄢陵縣豫劇團的演員們,拉著自制木板車,行走阡陌、堅守田疇,到千村萬戶送戲,讓豫劇在田間地頭經久傳唱。歷經60載,從最早的板車、架子車,到如今的大篷汽車、流動舞臺車,時代在變遷、設備在更新、曲目在創新,不變的是一代代劇團演員們服務鄉親、文化惠民的初心……(據8月13日《人民日報》報道)


      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數字時代,網絡短視頻如潮水般涌來,影視產業更是繁花似錦,人們只需輕輕一點手機屏幕,便能欣賞到世界各地的藝術盛宴。然而,就在這絢爛奪目的網絡之外,我們被一個堅持為農民唱戲、送戲到田間地頭的老典型,被一個縣級小劇團60年的默默堅守,深深打動了。感動之余,腦海里不禁浮現一連串的疑問:在網絡短視頻和影視產業發達的今天,“板車劇團”60年送戲下鄉,在堅守什么?它的市場和未來在哪里?


      “板車劇團”堅守的,首先是送戲下鄉、服務鄉親的初心。“上山上到頂,下鄉下到底”,在劇團里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更是“板車劇團”60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承諾。歲月流轉,設備從簡陋的板車升級為現代的大篷汽車、流動舞臺車,人員換了一波又一波,但那份服務鄉親、文化惠民的初心卻從未改變。盡管這里舞臺不夠大,盡管常常累得飯都吃不下,但團長和演員們表示,雖然辛苦,但看到臺下村民熱切的目光,聽到發自內心的喝彩,就又有了力氣。這種堅守舞臺、為老百姓唱戲的樸素情懷,深藏在一代代演員心底,共同攜手將豫劇之美播撒到千村萬戶。


      “板車劇團”堅守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守望,也是對中華文脈的傳承。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追求新鮮與刺激,卻忽略了那些沉淀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豫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任何網絡短視頻都無法替代的。而“板車劇團”的演員們,用60年的暑來寒往,用雙腳和汗水,將古老戲曲的旋律和故事送到每一個需要文化滋養的鄉村角落。他們的守護穿透風霜歲月,讓這份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土地,在田野間生根發芽,讓鄉親們在忙碌之余享受到來自鄉音的心靈慰藉。


      “板車劇團”堅守的,是對文化自信的堅定表達,更是鄉親們心中最溫暖的存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古老的民族藝術門類因各種原因而瀕危或消亡。這個來自縣城的“板車劇團”用堅守60年的實際行動表明,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就能夠讓優秀藝術頑強挺立、就能在創新中煥發新生,從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他們不僅為鄉親們送去了歡樂與感動,更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無限可能。


      “板車劇團”的未來之路或許并不平坦。面對時代的變遷和觀眾需求的多樣化,“板車劇團”并沒有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他們在保留傳統戲曲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劇目內容、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以更加貼近時代、貼近觀眾的方式呈現豫劇的魅力。同時,他們也在嘗試繼續深化與新媒體的合作,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平臺擴大影響力,拓寬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讓更多的人、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豫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


      在這個網絡短視頻和影視產業發達的今天,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笑他們傻。“‘板車劇團’還有市場和觀眾嗎?”答案,其實早已蘊含在他們60年如一日的堅守之中;也書寫進這如同一股清流,緩緩流淌在中原大地田間地頭的“板車劇團”傳奇里。


      正如他們60年來所展現出的堅韌和毅力一樣,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劉 萍)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