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歌進入社交媒體時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02





      唱山歌是中國人,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幾千年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社交手段。在社交媒體流行的現代,它并沒有消失,而是變得更加流行。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魚峰公園,每走兩步,就會看到居民們聚在樹蔭下或巖石邊唱山歌。這是傳說中的壯族歌手劉三姐在此居住、演唱并成為“歌仙”的地方,現在是人們舉辦歌會及以歌會友的重要舞臺。


      劉三姐擅長創作和演唱山歌。她用山歌傳授農耕技能、幫年輕人談戀愛、傳播家庭道德。一部根據她的故事改編的電影在中國家喻戶曉。魚峰山山腰上還有一尊劉三姐的大理石雕像。這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州山歌的發源地。廣西聚居著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及其他民族。


      如今,“三腳架+手機”的場景在公園里更為常見,歌手們可以進行網絡直播,這使得傳統山歌飛出了偏遠的民族山區,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粉絲。


      “以前用過QQ、微信,我們現在約對山歌都在直播間,架上手機一吆喝‘來公園唱歌’,很快就能找到人。”48歲的雷應時說,他拿出手機展示了自己的直播網絡賬號。


      他和歌友們在手機攝像頭前唱道:“美麗柳州魚峰山,山清水秀小龍潭。三姐播下山歌種,五湖四海人來玩。”


      這首新編的山歌講述了魚峰公園與民歌的緊密聯系,以及廣西民歌如何通過網絡傳播到更廣的地域。


      “我小時候看到做農活的老人唱歌。2009年我開始在公園跟歌手學習唱歌。起初,我覺得唱歌很放松。待我唱得越多,就越覺得它有歷史、有故事。”雷應時現在已經是柳州民歌的代表性繼承人。他經常去到村莊,從群眾中收集民歌素材。


      雷應時說:“民歌來自生活。”隨著時代變化和傳播手段的演進,唱歌方式也在變。“以前是老人家愛唱山歌,但現在隨著網絡直播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知道了山歌的美妙,并喜歡上了它;早先都是對愛情歌,現在歌詞也納入了國家新政策解釋、反詐方法宣傳、科學知識普及等內容。”


      兩年前,雷應時加入了網絡直播,并開始教那些想學唱歌的學生。


      苗族姑娘韋莉莉是雷應時的學生之一,在山歌愛好者圈子里,她有一個更被人熟悉的身份———擁有百萬粉絲的“山三妹”。


      “我是看劉三姐的電影長大的。幾年前,我開始用對口型的方式演唱劉三姐歌曲。隨著粉絲數量的增長,我想學習正宗的山歌,并將山歌元素與流行歌曲相結合,通過直播和短視頻更好地傳播山歌。”


      山歌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成功傳播,讓越來越多人加入了學唱行列。


      48歲的瑤族婦女陸連芳在抖音擁有40多萬粉絲。她有200多名學生,包括農民、商販、企業家、校長和大學生,最小的只有10歲。她還有一個巴基斯坦學生。她說:“有一天,山歌可以被翻譯成外語,在世界舞臺上演唱。”


      18歲的劉日紅是漢族,她的網名是“小太陽”。她跟陸連芳學民歌已經7年。她的抖音粉絲有1萬多人。“過去劉三姐只是唱鄉村生活,教人們如何耕種。現在我在大學里學習旅游管理,我用山歌來宣傳柳州的旅游景點。”


      陸連芳說,女孩和男孩仍然通過網上唱山歌交朋友,但山歌也能在向游客推廣當地特產方面發揮作用,比如介紹螺螄粉。她說:“山歌講了柳州故事、廣西故事和中國故事。”


      如今,魚峰公園經常舉辦“山歌邀請賽”和“山歌擂臺賽”等交流活動。韋莉莉說,她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歌曲愛好者,甚至還有來自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的人們,他們帶來了當地的民歌。


      她說:“山歌幫助我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民族,它把人們聯系在一起,讓大家成為朋友,這對山歌的傳承也很有幫助。”(郭軼凡 艾思奇)


      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