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戲是流傳于我國淮河流域的特有劇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唱腔婉轉悠揚、動人心魄,由于流傳地區古時稱為“泗州”,泗州戲也因此得名。今天的《文化中國行》去看看這個戲種和泗州戲傳承人們的故事。
秋收時節,在安徽蚌埠馬城鎮貢姚村,一場以地方傳統藝術為主要內容的“村晚”吸引了不少鄉親。“00后”小伙貢健強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八歲開始學習泗州戲,是蚌埠本地小有名氣的泗州戲演員。這場演出,他同時開通了網絡直播,想讓更多的人能看到。
泗州戲演員貢健強表示,他是真正從民間土壤里扎根出來的演員,從初一、初二的時候開始唱戲,每到周末就給爺爺奶奶們唱戲。
泗州戲起源于江蘇省北部,是乾隆年間民間藝人在勞作間隙,把民歌、小調揉合成即興演唱的小戲。
泗州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鹿士彬表示,泗州戲最早叫周姑子,還有就叫拉后腔,因為它拉的高音,發聲都在后頭。
對從小聽戲學戲長大的貢健強來說,一個多小時的網絡直播是他利用互聯網推廣泗州戲的嘗試之一。
位于蚌埠市的安徽省泗州戲劇院,是泗州戲最大的專業劇團之一,排練大廳門口的小白板上列滿了演出計劃。公益演出,送戲下鄉。條件雖然簡陋,幾個跟團學員正在一招一式地認真練習身段、唱腔,努力為古老的劇種吸引更多的觀眾。歷經200多年的發展更迭,依然有很多年輕人愿意拾起這一串串鄉音,讓悠揚美好唱腔在時光中傳唱。
泗州戲演員貢健強表示,泗州戲陪伴他走過了許多難忘的歲月,它不是標簽,而是演員生命的一部分。
泗州戲演員黃程程表示,你會看到的更多,學到的更多,會很豐富、很滿足。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陳涌泉介紹,目前有348個劇種,但是將近200個劇種都已經處在只有一個團或者一個專業團也沒有的境地。下一步,協會想采取稀有劇種傳承保護工程,從人才培養、劇目創作、平臺搭建、理論研究,全方位地對稀有劇種進行幫扶。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