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話劇作為一種引領潮流的戲劇形式,打破了傳統戲劇觀眾與舞臺之間無形的“墻”,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感,并迅速成為文旅產業的新寵。
在沉浸式話劇的藝術世界中,觀眾與演員共同演繹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從某種程度上說,觀演產生了更微妙的化學反應,共同探索藝術表現形式的更新邊界。
I人E人都合適的觀看方式
最近,全景沉浸式互動話劇《大真探趙趕鵝》在濟南演得火熱。9月6日在保利山東省會大劇院開啟為期一個月的駐演以來,反響強烈,票房火爆。這是濟南乃至山東第一次上演全景沉浸式話劇,不少人觀后大感新奇、時尚、過癮,甚至引發了二刷三刷熱潮。
毫無疑問,懸疑、驚悚的探案題材,能使觀眾更直接獲得緊張、強烈的沉浸看劇體驗。《大真探趙趕鵝》借此營造了極為強烈的氛圍感——1998年、北京、南槐樹街胡同,三起兇殘的殺人案打破了南槐樹街胡同的平靜,三具女尸毫無關聯,殺人動機無跡可尋,剛從警校畢業的趙趕鵝認為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可能,而老民警李建國則相信胡同里都是好人……線索層層遞進,真相撲朔迷離,扣人心弦的劇情促使觀眾產生緊張感和好奇心。作品在劇情結構上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采用多線敘事和非線性敘事相結合的手法。這使得故事更加復雜多變,也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和推理,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全景沉浸式體驗”是該劇的最大特色。傳統的戲劇演出往往是觀眾坐在臺下,以旁觀者的視角觀看舞臺上的表演。而在《大真探趙趕鵝》中,觀眾自踏入演出場地的那一刻起,就仿佛穿越時空:街邊的小吃攤、古老的電線桿、斑駁的墻壁,每一個細節都散發著20世紀90年代濃郁的時代氣息,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劇情。
觀眾席的設計別出心裁。與表演區融為一體,模糊了兩者的界限。觀眾被分成“以鵝傳鵝”“吃瓜群眾”“上帝視角”三部分,分布在西餐廳、歌舞廳、羊湯館、派出所、審訊廳、修車鋪等各個區域。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有的觀眾可能會更近距離地接觸到演員;有的仿佛置身案件發生現場;有的則可以宏觀地觀察整個劇情的推進和舞臺上的各種細節。例如,在派出所區域的觀眾,常常參與案情研判,還能體會辦公室文化;羊湯館區域的觀眾,可能會聞到肉味,但膽小的人需要謹慎選擇,因為隨時會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情節或互動;西餐廳區域的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正對著中心舞臺,互動的可能性較高……這些設置都能讓觀眾沉浸感受劇情的緊張刺激、幽默風趣以及人物的喜怒哀樂。
不同區域的設置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和喜好,不論I人E人,每位觀眾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觀劇方式,獲得獨特而難忘的觀劇體驗。
“演員們的表演非常出色,沉浸式舞臺要求他們不僅要展現精湛的演技,還要自如地與觀眾進行互動,甚至‘現掛’。這種表演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觀演關系,讓觀眾更加深入地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娛評人鐘楠觀劇后表示。
讓戲劇藝術變得更加迷人
近年來,沉浸式戲劇并不罕見,不少已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爆品。人們可以在《只有紅樓夢》中開啟通往太虛幻境的時光之門,感受虛空、迷幻的故事情節;在《津門往事》中追尋紅色記憶,重溫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場景;在《霧起江州》真實文物建筑布景中感受古建筑的風云歷史,體驗硝煙彌漫年代的諜戰故事……各地傾心打造的沉浸式話劇火爆上演,備受矚目,并成功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有的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在沉浸式話劇中,觀眾閱讀話劇劇本、身著特定服裝、飾演話劇角色,在不同場景的轉換中進行沉浸式體驗。
觀眾的地位在沉浸式戲劇中無疑被大幅提升了。觀眾融入情節更快,言行舉止甚至能夠推進故事講述,影響劇情走向,這種存在感萬分奇妙。對此,場景設定顯得尤為重要。創作者們需要精心利用聲音、光線等輔助元素,打造調動視覺、聽覺甚至嗅覺的多重沉浸體驗。在如夢似幻或迷霧重重的場景布局中,帶領觀眾感受身臨其境的體驗,進而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內核。
《大真探趙趕鵝》團隊主創告訴記者,創排期間,他們在每個環節都做了極限實驗——弱化劇場性,追求真實性,以電影美術的標準來置景,并且要滿足有限空間里演員的表演動線及不同方位觀眾的全局視角。在聲效方面,劇中的音樂和音效起到了絕佳的烘托作用。開場前的熱情老歌,能迅速將觀眾拉進故事發生的時空,定下時代的基調。在劇情推進過程中,羊湯館的喧鬧聲、歌舞廳的音樂等,都增添了環境的真實感和氛圍感。投影在特定的位置顯示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片段,還可能是案件的相關證據、人物的背景資料,觀眾借助這些多媒體展示更好理解劇情,參與到破案的過程中。
這類應用也讓戲劇藝術變得愈加年輕、時尚,符合受眾審美需求,與時代文化同步。在新空間中,呈現新技巧、新理念,也更充分地實現了藝術表現的多維度創新探索。“我們想讓觀眾從劇場走向空間、全景全身心全感官沉浸其中享受,我們要把這個過程變得更加迷人。”《大真探趙趕鵝》團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小而美”可成大IP
“小而美”的小劇場表演為文化消費市場提供了更為個性化的選項,成為促進文化旅游消費的新活力源泉。相關全球數據顯示,2019年沉浸式娛樂行業規模達到618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沉浸式戲劇是增長最快的子行業,并在持續增長。
“在愈加蓬勃的文化消費力量的推動下,相信未來這一類型的創作會與各種藝術形式、文化元素相結合,包括傳統戲曲、地方特色文化等,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作品,成為推動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與旅游目的地相結合,打造新地標;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促進當地酒店、餐飲等消費,并從超一線城市逐漸向其他城市擴散,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文化學者齊飛表示。
隨著市場作品數量呈上升趨勢,如何在保證觀眾體驗的同時保持藝術深度、如何規范市場以確保健康有序發展等問題,也值得思考。
“相關創作一定要重視故事的內涵和主題的深度表達。保證觀眾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不失藝術作品應有的深度和思想性。同時,如何在個體體驗和社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是沉浸式戲劇在藝術發展中面臨的挑戰。”齊飛說。不同觀眾的興趣愛好、文化背景和參與意愿存在較大差異,一些觀眾可能對互動環節感到興奮,而另一些觀眾則可能感到不適應或尷尬。如何設計出能夠滿足不同觀眾需求的作品,是未來相關創作者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熱度上來了,市場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同類作品。這些作品在內容、形式和技術應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現象。比如,以歷史為背景的沉浸式戲劇往往只聚焦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缺乏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解讀。
“藝術創作始終強調的還是精品意識。”鐘楠認為,沉浸式戲劇的創作須挖掘獨特的故事題材和表現手法,打造具有個性和特色的作品。“在保證劇本質量的同時,不應只關注沉浸二字的‘皮’,‘里’更值得深入研究,兩者應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持相得益彰。”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