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稱為低溫鉛釉陶,是一種常用于古代宮殿等建筑的裝飾材料。琉璃建筑將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建筑形式。琉璃燒制技藝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的《文化中國行》,一起走進北京門頭溝琉璃渠村,了解北京琉璃燒制技藝傳承的故事。
在琉璃渠村,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人和工匠們正在復制故宮養心殿的養心門。作為相關的展覽重要展品,希望能讓人們近距離了解琉璃的歷史。元代開始,琉璃渠村建有琉璃窯,清代的時候十分興旺,被稱為“中國皇家琉璃之鄉”,古老的琉璃燒制技藝在這里傳承。
琉璃渠村的琉璃燒制技藝,在元代的時候,由山西榆次趙姓琉璃世家傳入北京。窯場按清代工部規制燒造琉璃,這一規制一直被視為標準官式燒制法。
琉璃渠村因山產高品質頁巖石料(坩子土),促進了琉璃品質的提升,琉璃渠窯廠的琉璃也成為明、清宮廷專用制品。官式琉璃燒制程序復雜、細節繁瑣,一件官式琉璃產品要經過煉泥、制坯、精雕、烘干、燒造、施釉等二十余道工序。琉璃燒制技藝主要包含吻作、窯作、釉作三個工種,吻作部分是一件作品最初的設計塑形和制坯環節,是技藝當中的關鍵要素。
今年66歲的傳承人蔣建國從事琉璃行業已經有近50個年頭,他和徒弟們曾在參加故宮大修工程時,就復制還原了故宮屋頂上的脊獸等琉璃構件。
去年,在琉璃渠村,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琉璃官窯廠在熄火整整十年后,重新燃起了窯火。一度被廢棄的老舊廠區經改造后變身琉璃文創園,園區恢復了一口素燒窯,復建了一口釉燒窯,并配合加裝了空氣凈化和回收設備,以綠色生產的方式恢復古法燒制技藝。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