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們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谷雨節氣,這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季作物的生長。
古語說雨生百谷,谷雨之名也來源于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田家多準備,谷雨試新鋤”。此時,各地都開始進入農忙時節,農作物茁壯成長。
谷雨節氣:二十四番風后 綠陰芳草長亭
“二十四番風后,綠陰芳草長亭”。谷雨花信風,一候牡丹,二候荼?,三候楝花。到谷雨節氣,從小寒節氣開始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就結束了。此后,應是綠肥紅瘦、綠樹成陰。
山東榮成:谷雨時節 百魚上岸 漁歌祈豐收
除了賞花,谷雨節氣,我國民間還有著祭海、采茶、舉辦倉頡廟會等習俗。在山東榮成沿海地區,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每逢谷雨節氣,深海魚蝦就會遵循季節洄游的規律,紛紛來到院夼村南的黃海近海水域,當地因此自古就有“谷雨時節,百魚上岸”的說法。
院夼漁民也會選擇在谷雨時節祭海,祈求平安、豐收,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如今,這里的漁民開洋、謝洋節“祭海”民間習俗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遺。19日,榮成今年的漁民開洋、謝洋節活動如約展開,漁民們身著傳統服飾,粗獷的漁民號子、獨具特色的漁家秧歌重現踏浪耕海的壯闊場景,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
湖南安化:谷雨時節 采茶對雨 擂茶香四溢
春雨滋潤,萬物生長。谷雨節氣采茶、制茶、飲茶在我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人有詩云: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在湖南益陽的安化,谷雨時節,當地有著采茶、打擂茶的傳統。
谷雨前后,氣溫回升、雨水豐沛,茶樹經歷漫長冬季的積累,芽葉內含物質達到均衡。在湖南安化的茶山上,人們正在采摘谷雨時節的葉片,制作醇厚甘潤的黑茶。
而打擂茶更是安化人谷雨時節的重要活動。每到這個時候,擂茶的香氣會飄散在安化的大街小巷。當地有句俚語:“吃了谷雨茶,餓死郎中的伢”,意思是喝了谷雨擂茶,身體更康健。
將洗凈的茶葉、大米、生花生、生芝麻等配料放進陶制的擂缽,用擂茶棒一遍一遍地擂起來。
擂好后,再放入鍋中加鹽邊煮邊攪拌,美味香濃的擂茶就可以出鍋了。喝擂茶時,人們會搭配自制的茶點,包括紫蘇木瓜、巧果、酸蘿卜等等,通常是九樣。
湖北宜昌:谷雨時節“走谷雨” 親近自然“驅百病”
在湖北宜昌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還延續著谷雨時節“走谷雨”的習俗。武陵山脈,清江河畔,人們沿著步道或勻速慢跑,或閑話家常,將古老節氣與現代生活方式和諧相融,既親近自然,又舒展筋骨、強身健體。民間有著“走谷雨,驅百病”的說法。
谷雨名稱起源:相傳倉頡作書天雨粟
“谷雨”名稱的由來,還與我們已有六千年左右歷史的漢字有著密切的關系。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通過觀察鳥獸足跡、星宿軌跡等自然現象創造出文字,告別了結繩記事。他的功績感動上天,上天降下“谷子雨”以示嘉獎,成了谷雨節氣名稱的起源。西漢《淮南子》一書中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當然,漢字非一人能獨創,倉頡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位代表人物。但從漢代至今,我國一些地方都有著“谷雨祭倉頡”的民間傳統,表達對倉頡造字功績的崇敬與中華文明的傳承。20日上午,在陜西渭南的白水縣,當地的倉頡廟就舉辦了紀念“中華漢字始祖”倉頡的活動。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