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經濟如何成為“搶不走的GDP”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15





      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演唱會、音樂節再掀熱潮。全國多場音樂節輪番上演,不僅覆蓋北京、成都、武漢等一線城市,更多二三線城市也加入“開唱”陣營。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音樂節、演唱會周邊吃住玩套餐訂單量同比增長180%。北京草莓音樂節、元氣森林音樂節以及武漢仙人掌音樂節、天津泡泡島音樂節等,均有效帶動傳統旅游城市節假日文旅熱潮。


      “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這不僅反映了人們消費需求從物質滿足轉向情緒價值,也體現了年輕人對“自我投資”的重視。演唱會、音樂節現場萬人合唱釋放的多巴胺,產生的邊際效益遠超同價位實物消費。數據顯示,去年大型演唱會跨城觀演比例為64.2%,有41.5%的觀眾會在演出地停留2天,在演出地停留3天及以上的跨城觀眾占比達到37.0%。也就是說,一場演唱會給一座城市帶來的不只是幾小時的熱度,也不只是可觀的門票消費,更是一場可持續數日、帶動數萬人吃、住、行、游、購、娛的消費熱潮。


      正是看到演出經濟巨大的溢出效益,各地紛紛以音樂演出為支點,撬動更大文旅版圖。“五一”假期,一些寶藏小城音樂熱情高漲,安徽滁州的葫蘆果音樂節、佛山銀河左岸音樂節和新疆伊寧的蜜桃音樂嘉年華等,均帶動了當地酒店預訂量顯著增長,新興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從新疆草原到寧夏沙漠,一批帶著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節從本土生長出來,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音樂演出“唱”到哪里,哪里就可能獲得大流量。因此,演出經濟也被稱為“行走的GDP”。不過,隨著市場競爭升級,一些地方陷入爭奪頂流IP、流量曇花一現的困局。如何將演出經濟變成“搶不走的GDP”,打造城市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仍面臨著一番考驗。


      演出經濟不應僅僅是“明星效應”,而應轉向“內容造血”。個別城市將演出經濟簡化為“明星IP+LED大屏”,承辦演出只會“復制粘貼”,文化內核缺失,發展后勁不足。演出市場應該讓每個城市都“生長”出值得奔赴的文化盛宴,成為自己的“流量擔當”。在阿那亞,沒有頂流明星的海邊戲劇節凌晨三點開演,門票秒空;在成都,本土劇團用菜市場改造的《人間煙火劇場》場場爆滿。


      在演唱會熱潮的推動之下,如何促進文旅業從“流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轉型,成為各地的必修課。太原用“歌迷接站+免費景區”延長消費鏈條,廈門在音樂節現場擺起“沙茶面快閃攤”,濟南為歌迷定制泉水茶包……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歌迷的體驗,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從而激發他們的消費熱情。同樣,歌迷覺得來到哪座城市看演唱會更舒心、更開心,自然也會影響到歌手以及主辦方的決策。將短暫“流量”轉化為城市獨特的情感記憶,讓人們從“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到“因一場演出戀一座城”,才能形成持久競爭力。


      當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擴內需、促消費的有效路徑,音樂演出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潛力巨大。文旅商體展等多部門要協同發力、相互賦能,共同把“演出熱”轉化為持久的“文化熱”。(姜天驕)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