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國行 | 以青史為鑒 讀懂文物背后廉潔故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2





      廉潔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禮義廉恥”被視作“國之四維”。系列報道《文化中國行》一起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清風萬里——中國古代廉潔文化展”,從一件件文物中汲取歷史智慧,涵養風清氣潔、持廉守正的精神品格。


      廉,本義是指廳堂的側邊,具有方正、棱角分明的特征,逐漸引申為正直、廉明、廉潔等。中國古代廉潔文化發端于商周時期,歷經秦漢至明清的發展和豐富,積淀出行為準則、制度規范與社會風尚交融共生的文化體系,在一件件文物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四十三年逨鼎的主人叫單逨,內部是有一篇長篇的銘文,就記載了周宣王對單逨的任職要求,一定要依法辦事、清正廉明,被認為是最早的官員任前廉潔談話。


      “廉”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君子行為操守和美德的要求。《后漢書》記載,東漢名臣楊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為由,拒絕同僚深夜攜黃金酬謝,成為后世廉潔自律的典范。清代鄭板橋曾為縣令,這幅《竹石軸》竹干挺拔蒼勁、竹葉疏密有致,寄托著清廉為民的心境風范。“在這幅畫中體現出了他的一首詩,一枝一葉總關情,也就是說即使老百姓的事再小,為政者也要放在心上,是一種愛國愛民的情懷。”工作人員表示。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到強調以“清心”修身、以“直道”為官的包拯;從“清風兩袖”的于謙、“三生不改冰霜操”的海瑞,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林則徐,展覽以繪畫、拓片、書法、瓷器、文獻等多類型文物,將其事跡予以呈現,構筑起古代廉潔文化的共同記憶。


      在“廉為政本”“廉政為民”等思想浸潤下,我國古代社會孕育出獨特的廉潔風尚。既見之于象征符號獬豸,彰顯司法公正;亦化入生活器物,蟬因不食黍稷、餐風飲露,比喻士人高潔;宋元以來的瓷器,常用一根或一束蓮花進行裝飾,寓意一品清廉。風尚融于日用,文化賡續相承。


      以文物為舟,溯千年清流;以青史為鑒,照初心如磐。初步統計,自今年4月29日開展以來,中國古代廉潔文化展共吸引35萬人次參觀,創下國家博物館臨時展覽參觀人次新高。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