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主辦的“文化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齊聚一堂,一同探討當下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途徑與前景。
創圖科技李欣:文化科技融合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轉變成為公共文化消費
把公共文化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到底怎么做?李欣一語中的——“互聯網最大的特征在于免費,老百姓最喜歡的也是免費,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免費的資源和需要免費的用戶對接起來“。在李欣看來,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關鍵在于怎么利用好這個工具,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服務的升級改造。
據悉,2016年3月,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的“文化上海云”,在“上海市民文化節”開幕之際,正式與上海市民見面。據了解,“文化上海云”集合了上海每年23.6萬場公共文化活動信息,提供近3000萬人次的活動訂單。市民可通過手機App、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快速找到并預約感興趣的活動,而市民們自己成立的文化團隊通過“文化上海云”網上登記審核,也可以免費預訂、使用全市公共文化場館的場地設施,“有了這么多的用戶以后,我們開始做文化超市,思考怎么樣能夠讓老百姓,讓普通用戶有更多優質的產品進入到公共文化體系里面來”。
李欣談到,互聯網公開透明公平的機制,不僅解決了隨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推送的功能,同時也讓更多的能夠創造文化作品、文化內容、好的文化演出團隊,進入到真正的文化中心來。“大家可能也不太了解公共文化,也沒有體驗過公共文化,覺得公共文化太low了,都是老頭老太享受的,品質不高。”但是有了文化超市,就改變了這個局面,因為你要看什么節目可以自己選,解決了文化點單的問題就形成了科學的供需匹配模式。同時,有了這么多的資源、內容和用戶以后,我們需要的大數據就解決了精準營銷、精準配送、精準服務的問題,這樣公共文化就不再是公共文化,而是公共文化消費。
中文發集團馬建平:雙創服務平臺發展模式思考
“在北京朝陽區或者通州,我們看到很多類似798,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園區,這些產業園區在北京大家去看的時候,都感覺出欣欣向榮,無論是園區的擁有者還是園區的運營方,包括園區的所有企業,活得都很滋潤。但當我們放眼全國時,會發現真正能夠做到像北京798或者CBD這樣文化創業產業特別聚集的城市少之又少。所以目前文化創意產業更合適在一些產業基礎比較適合的地方去開展”中文發集團文化有限公司CEO馬建平這樣談到。 就目前的狀態來講為什么比較適合去一二線去做,三四線就比較弱?因為在國內越到三四線城市,往往產業越散。
一般來講,一個成熟園區的產業發展基本上要遵循這五個階段:一二產文創化、文創產業園區化、園區模式消費化、消費升級智慧化、智慧園區證券化等。像臺灣人少產業小公司也少的發展條件,園區卻可以經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在于整個的園區消費實現了智慧化,整個園區的吃住行全面升級,實現了移動觸網,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我們去很多三四線城市,看到空的廠房特別多,那么可不可以把它做成一個特色小鎮?其實這樣的’特色小鎮’最核心的東西是園區的證券化過程,如何讓資本進來,如何讓經營方把真正的產業引進來”馬建平這樣說到。
而要想實現智慧園區證券化,馬建平認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建設投融資服務平臺,不僅僅是為園區的企業省去土地租金,提供融資服務,而是要打造企業與企業之間互贏共生的產業生態,真正做好園區內創業創新的服務工作,“雙創企業最大的痛點還是錢,企業整個的生存和發展中最大的痛點是人才,如何讓文化大融合前提下把雙創做好,實際上需要民營企業市場主體一起努力”。
此外,西安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運營負責人、深圳賀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等也分別作了關于“文化產業與跨境電商相結合的影響力“、”傳統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創新思路“等主題演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