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文化產業卻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增速始終高于同期GDP增速。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作為經濟新增長點,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盡管我國文化消費發展迅速,但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還不大,存在著明顯的消費缺口。而文化企業融資難、發展基礎不牢固、整體實力還不強等問題,對產業發展形成了阻礙。
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可見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巨大的消費潛力、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等都將文化產業推向了新高度。
文化產業能否補齊短板,發揮拉動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僅關系到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一。有關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以更開放和更積極的心態,用更扎實的產品、更出色的技術、更有效的融合方式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釋放文化產業的新動能。
1。文化產業增速高于GDP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增速始終高于GDP增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及相關產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加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目前,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多個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2。文化產業持續保持較快增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2015年增長7.5%,同比增速加快0.6個百分點。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的3個行業分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1242億元、增長19.3%。優質IP、二次元經濟、網絡直播、網紅經濟、移動電競、資本追捧、VR/AR+文化、內容付費等,成為2016年度文化產業的亮點。
今年一季度,文化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共實現營業收入199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0%(名義增長未扣除價格因素),增速提高2.4個百分點,實現較快增長。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中,除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外,9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的4個行業分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1506億元、增長29.4%,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276億元、增長16.8%,文化藝術服務業76億元、增長15.8%,文化用品的生產7733億元、增長13.0%。
3。各重點行業全面協調發展
近年來文化領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重點行業全面協調發展,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我國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5030億元,較2012年增加1761億元。動畫電視制作15萬小時,電視紀錄片制作5萬小時,電視劇累計播出689萬集。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營業收入23162億元,出版圖書49.6萬種,國民綜合閱讀率達79.9%。資產總額超百億的出版傳媒集團達17家,較2012年增加42%。數字出版營業收入5300億元,較2012年增長173.8%。在體量增大的同時,文化產業質量效益也持續提升,初步構建起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4。東部文化產業仍占據重要地位
2016年,分區域看,東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766億元,占全國74.4%,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3641億元、5963億元和943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7.0%、7.4%和1.2%。從增長速度看,西部地區增長12.5%,中部地區增長9.4%,均高于東部地區7%的增速,而東北地區繼續下降,降幅為13%。
今年一季度,東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831億元,占全國比重為74.4%,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3333億元、1531億元和232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6.7%、7.7%和1.2%。從增長速度看,西部地區增長14.2%,中部地區增長11.8%,均高于東部地區11.0%的增速,而東北地區繼續下降,降幅為11.5%。
5。文化產業推動消費持續增長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結構不斷改善,人們對服務性消費的需求不斷釋放,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據國家旅游局預計,2016年,我國旅游總收入為4.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國內旅游人數有望超過44.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3.9萬億元。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觀影人次為13.72億,同比增長8.89%,國產電影票房占票房總額的58.33%,實現了穩健增長。萬達院線報告顯示,2016年,萬達院線觀影人次達1.8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2%;實現票房76億元,增長21%。
6。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情況良好,文化消費市場不斷壯大
與品質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等升級類相關的商品銷售亮點紛呈。2016年,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銷售比上年增長13.9%,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銷售保持近12%的較快增長。
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產業規模大幅攀升,文化產品種類異彩紛呈,文化從業者人數暴增,文化類產業園受到了民眾普遍好評。尤其是文化類的產品更新速度驚人,文學精品和互聯網文化產品供給增加,快節奏、高質量、親民化的形式和內容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文化產業逐漸改變了之前給人枯燥無味的印象。
7。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1。文化產業總量仍然較小,結構調整的壓力仍然很大
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總量小,占GDP比重低。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為例,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占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10%,韓國的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也超過7%。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國文化消費規模也僅為發達國家的1/3左右。我國文化產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單位的人員規模偏小,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
資金是否充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了促進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于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3。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動力不足
文化消費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僅為11%。其中城鎮居民為11.1%,農村居民為10.5%。可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
相對較低的文化消費制約了文化市場的發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這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創新產品缺乏。全國的文化產品依然在傳統之中徘徊,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較低,新興文化消費品和傳統文化消費品發展不平衡。三是文化產品的供給滯后。文化產品是文化消費鏈條的上游,因此文化產品的豐富度、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都深刻地影響著文化消費的發展。
4。多種因素仍制約文化消費空間的擴大
一是沒有時間消費。年輕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學歷居民擁有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們在各種文化休閑娛樂項目上的參與率顯著高于一般居民,然而休閑時間不足成了其文化消費最大障礙。
二是沒有錢消費,文化消費價格過高。一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對文化消費望而卻步。
三是缺少合適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一些地區文化設施和場所離居民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如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藏書、文化館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科技館及科技知識普及等,不能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對書、報、刊以及電影市場帶來一定沖擊,而農村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外出務工,對農村文化消費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高成長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堅持可持續發展具有獨特優勢。2017年是我國文化產業進入深耕細作的一年,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產品將更進一步融合,新型文化業態得以培育,我國文化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正迎來發展黃金期。
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可見,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巨大的消費潛力、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等都將文化產業推向了新高度。
1。“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跨地區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
“一帶一路”既包含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發展的產業格局,文化產業可以在此戰略格局下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以國際化的視野,整合國際化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2。文化消費需求日趨剛性,消費比重將會穩步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能力大幅提升,文化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消費渠道也越來越多樣、便捷,居民文化消費在消費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以“互聯網+”為引領的新消費模式,以及品質化、升級類商品成為消費市場新亮點,文化休閑、娛樂等文化服務消費也持續旺盛。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人口多體現為需求多、市場大的優勢。相對富裕的中國人,文化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充分依據。加之中國文化消費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據測算,我國文化產業潛在消費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只有1萬億元左右,中間仍有3萬億的缺口,可發掘潛力巨大。
3。文化產業發展的連帶效應將會不斷顯現
從發展趨勢判斷,文化產業在解決不同層次群眾的精神需求、解決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文化制造、文化批發零售、文化服務等產業鏈各個領域,都是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前景十分廣闊。
據有關專家測算,網絡游戲對相關產業會產生1:10的帶動效果,它每賺1元錢,所帶動的產業鏈相關行業就能賺到10元錢,文化產業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視。相關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家庭文化支出一般占到家庭總收入的15%至18%。我國人均GDP目前已經突破6000美元,據此可以推算出文化市場大約有5萬億元左右的潛在需求,足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文化產業屬于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游戲、舞臺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4。文化產品的日益豐富將更好地滿足居民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文化產業大發展時期,全國各地亦建有各類文化產業園區,為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與此同時,市場上針對居民文化消費的產品非常地豐富,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也不斷提升,加上社會資本的引入,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相信在文化消費試點的刺激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高品質文化產品出現。
5。激活農村市場要大力拓展文化市場空間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不僅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能夠獲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機會較少、便利性較差,而且以資源密集、大城市為特點生產出來的內容和服務也不見得能夠很好地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由于地域差異、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仍有不少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文化發展相對較慢,甚至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狀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消費市場不繁榮、不活躍、覆蓋面不廣。盡管有許多新型農民有著非常強烈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但苦于沒有能夠滿足其消費需求的市場。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阻礙了農村文化市場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產業前景一片大好,發展后勁十足,具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力。但當前實際供給能力有限,產業發展尚不成熟,具有影響力的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較少,未來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1。努力推動文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對社會資本流動起到引流作用,提升文化供給能力和規模。同時,也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鼓勵和刺激文化供給側的競爭,提升供給的水平和質量。要進一步完善文化領域的準入制度、清理負面清單,改變文化產業資源配置上的過度行政化,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在供給側發揮“鯰魚效應”,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改革,解放其生產力。要發揮好利用好財政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
2。因地施策提升文化消費水平
由于各地公共文化設施差異較大,而偏遠農村地區幾乎沒有什么文化設施,提升文化消費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而不能搞一刀切的文化消費措施和政策。第一批第一次26個文化消費試點之所以拓展了文化消費空間,其中關鍵點就在于因地施策。因此,擴大試點范圍,提升文化消費仍有繼續堅持因地施策,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當地居民的必要。而對那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來說,要通過文化大篷車、送戲下鄉等多種形式,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
3。激活農村市場要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
要依靠中央統籌安排,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扶持力度。要對癥下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投入,加強各類農村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文化產業;要補齊短板,通過“借船出海”等方式引進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進駐農村,促進和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增加有效供給,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多推出一些政府購買農村公共文化產業服務項目。增強農村文化發展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斷提振農民文化消費信心,提升文化消費整體水平。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