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受訪者覺得近兩年國產紀錄片質量提升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崔艷宇    時間:2017-08-08





      近兩年,國內涌現出以《我在故宮修文物》《航拍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質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岡仁波齊》等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電影也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相比過去,國產紀錄片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肯定。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問,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0.5%的受訪者覺得近兩年國產紀錄片的質量與過去相比有所提升。素材質量(54.8%)、攝影技巧(53.6%)和選題策劃(52.9%)是受訪者認為近年來國產紀錄片質量提升最大的三個方面。54.8%的受訪者建議建立紀錄片產業園區。


      受訪者中,00后占0.9%,90后占24.2%,80后占51.2%,70后占18.3%,60后占4.9%。


      54.8%受訪者覺得國產紀錄片質量提升體現在素材質量上


      “過去對紀錄片的印象是刻板、嚴肅,甚至有些乏味,但現在越來越愛看紀錄片。”在北京某高校讀大三的于哲鑫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忠實粉絲,“不僅把全集看了3遍,還第一時間去追了電影版”。于哲鑫表示,近兩年自己時常為一些國產紀錄片感到驚喜,對紀錄片的喜愛也在不斷上升。


      本次調查中,90.5%的受訪者認為相比于過去,近兩年國產紀錄片的質量有所提升,其中28.5%的受訪者認為有很大提升。


      “能明顯感覺到,國產紀錄片的選題越來越有趣了。”于哲鑫坦言,以往都是一些“宏大選題”,“而現在,不論是《舌尖上的中國》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選題的切入點都更加生活化、更加親民”。


      “紀錄片的拍攝效果,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拍攝和制作過程中的科技水平。比如,要有防水、抗壓、感光性能足夠好的攝像機,才能拍攝出足夠清晰的海底畫面;而一些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當沒有足夠影像資料時,常常需要使用電腦技術進行場景再現。”中國傳媒大學大四學生陳潤林(化名)認為,紀錄片質量的提升不僅來源于創作者觀念的改變,媒體技術的提升也同樣“功不可沒”。


      數據表明,素材質量(54.8%)、攝影技巧(53.6%)和選題策劃(52.9%)是受訪者認為近年來國產紀錄片質量提升最大的三個方面。其他方面依次有:剪輯方式(34.7%)、知識容量(30.5%)、宣發推廣(25.6%)、新技術應用(24.2%)和旁白配樂(23.9%)等。


      濟南某高校研二學生鹿吉穎是個科普迷,一直以來對科普類紀錄片情有獨鐘。“我很喜歡BBC(英國廣播公司——編者注)制作的地球科普系列紀錄片。相較而言國產紀錄片在科普方面起步較晚,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但近幾年推出的《超級工程》等兼具科技和人文色彩的紀錄片,也讓我覺得很贊!”


      調查中,60.8%的受訪者愛看人文地理紀錄片,56.3%的受訪者愛看人物傳記片。其他還有:藝術紀錄片(39.5%)、文化評論片(30.0%)、新聞故事片(29.6%)和政論專題片(26.6%)等。


      58.4%受訪者會到影院觀看紀錄片類型的電影


      相比于其它類型片,58.8%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的優勢和特色在于知識量大,有利于拓寬視野;53.0%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真實性強,原汁原味;44.1%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兼具紀實性和藝術性;41.9%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的優勢在于客觀記錄,有歷史和時代價值;32.2%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題材豐富,包羅萬象;17.0%的受訪者認為紀錄片有跨時空、跨文化的傳播屬性。


      家住貴州的李敏是一名12歲孩子的媽媽,她會為孩子選擇一些時長較短、內容輕松的紀錄片觀看,“休閑娛樂的同時又能漲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陳潤林介紹,在學校有關紀錄片拍攝的課程上,老師會不斷強調拍攝人員最好的狀態是“在被拍攝者眼中消失”。“拍攝的過程中不能人為干預,要盡可能讓被拍攝者忘記鏡頭的存在,以追求最貼近真實生活的記錄效果”。


      調查中,58.4%的受訪者會選擇到影院觀看紀錄片類型的電影,16.0%的受訪者不會,25.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大多數人到電影院追求的是視覺沖擊和精神放松,商業片往往更能滿足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于哲鑫說,“但是每一份付出和用心都值得被肯定,我愿意走進影院支持紀錄片電影,這是對創作者的尊重”。


      40.2%受訪者認為國產紀錄片存在制作不夠精良的問題


      數據表明,受訪者認為我國紀錄片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制作不夠精良(40.2%)和選題局限性太大(40.1%)。其他問題還有:資金匱乏(35.4%)、宣傳推廣手段欠缺(32.0%)、敘事技巧有待提高(21.3%)、發展缺乏統籌規劃(21.0%)、創作人員流失(15.2%)和產業分散缺乏資源集中整合(14.8%)等。


      “觀眾對紀錄片的認知還很淺,哪怕不知道該看什么時,也很難想起‘紀錄片’這一選項。”鹿吉穎說。


      陳潤林則認為,社會上浮躁的氛圍同樣不利于紀錄片發展。“抱著急功近利和嘩眾取寵的心態,是很難拍好紀錄片的”。


      要促進紀錄片發展,54.8%的受訪者建議建立紀錄片產業園區,50.5%的受訪者建議出臺關于紀錄片產業的政策法規,46.6%的受訪者覺得院線、電視臺應該為紀錄片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43.5%的受訪者建議制定統領性的紀錄片發展規劃,41.2%的受訪者期待加強優秀紀錄片的宣傳推廣,28.7%的受訪者覺得應當加強紀錄片創作人才的培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53.5%受訪者直言當下影視劇廣告植入太頻繁

      在電視劇中進行廣告植入,是制作方獲取利潤的主要渠道之一。廣告植入的形式和頻率,又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觀劇體驗,進而影響到整部電視劇的口碑。近日,《深夜食堂》《歡樂頌2》等熱播劇被網友指出存在“廣告植入過度”的問題。
      2017-07-11
    • 68.6%受訪者覺得電影營銷應找到電影本身的亮點

      當下,為了影片排片率和上座率,電影營銷方各出奇招。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4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86 7%的受訪者覺得一部電影的前期宣傳重要。
      2017-09-05
    • 藍皮書:2016年中國紀錄片總產值超52億元

      4月17日下午,作為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組成部分,《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儀式在京舉行。
      2017-04-18
    • 國產紀錄片邁入“大片時代” 見證砥礪奮進的五年

      今年年初,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時,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引發了熱烈評論。有觀眾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每一幀都美到想歌唱祖國”。
      2017-08-11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