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張“動畫片鄙視鏈”圖在網上熱傳,圖片上金字塔尖是“探險活寶”“開心漢堡店”“倒霉熊”等最新最流行,但還沒有中文配音版的各種英文原版動畫片,然后是“迪士尼”“海綿寶寶”“托馬斯小火車”等從歐美日韓引進的動畫片,最底端的是“喜羊羊”“熊出沒”“豬豬俠”等國產動畫片。在“中國制造”越來越名揚世界的今天,少兒動畫片里的“國貨”卻遭到鄙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國產動畫片生產總量幾乎是動畫強國美國或日本年產量的兩倍,卻只能眼看著外國動畫片屢屢推出經典佳作賺得盆滿缽滿。如果說國產動畫在資金、技術上不如人家,那還有情可原。而實際情況是,國產動畫制作不僅有大量資金愿意投入,而且許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對此都有專項扶持資金。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大量資金和技術的進入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護,并沒有讓國產動畫的創作狀況有相應改善。政府過度熱心于扶持動畫產業,反倒讓許多動畫公司鉆了空子,依靠低水平的重復制作來套取政府補助。一些國產動漫粗糙無趣,甚至有些還充斥著對國外動漫的“抄襲”和“照搬”,這也就難怪孩子和家長們都不買賬了。
做強中國動漫,關鍵在創新創造。在動漫創作中,創新既體現為本體論上與一般電影、電視藝術的區別,也體現為創作論上與其他動漫作品的不同。動漫圖像的繪制性(而非攝制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動畫思維和語言是它與一般影視作品的最大區別,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否則人們為什么要選擇欣賞動漫作品?但從現有的國產動畫片中,還很少看到動漫獨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令人驚奇的夸張和超越常規的感受,大多數動畫片只是運用一般影視的視聽語言進行敘事和表達,如追求人物造型、動作、場景的紀實性和故事情節的客觀真實性。創意上的缺失,顯示了我國動漫創作者對動漫藝術本質特征和創作規律的認識不足,這也決定了許多動漫企業與真正的動漫作品創作距離遙遠,也正是這種距離使產品沒法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
從長遠來看,推動國產動漫的健康發展的關鍵,應當在于引導動漫制作方為動畫片賦予豐富內涵,并通過該內涵設計故事情節,從而推動故事發展,而不至于在缺乏厚度后,讓暴力、粗俗語言成為動畫片故事發展的重要成分。只有破除當前國產動畫片低幼化的怪圈,國產的動畫片才能夠獲得長遠健康發展。我們呼喚具有民族氣派和精神的動漫作品大量涌現,使少年一代和父母輩不再在日本和歐美動漫中溫習那久違的豪情。(張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