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逐漸走上正軌,全社會也在包容中規整一度有所散亂的價值取向。特別是,通過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讓自覺、守紀律、起模范作用的黨員意識有所強化,讓國民精神得到有力振奮,讓民眾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充滿期待。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簡單地回到漢唐盛世,而是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努力構建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社會安穩、國家強盛的生動局面。在這一目標指引下,整個社會愈加重視精神文化需求。
馬克思指出,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代表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近年來,一些低俗、亞文化等現象不時引發社會討論,本身就表明民眾在關注、在擔憂,在討論中不斷警醒,一步步明確了真善美的底線。接下來,還需兩個層面的發力:一是政府要在精神層面加大示范和支持力度,培育社會良好氛圍,擔負起積極健康的國民精神引導責任;二是要強化社會個體的精神需求自覺,以個體的努力推進整個群體精神面貌的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從以往保守的狀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奉行“怎么都行”的價值取向,多種主義和觀點混亂并存,直接沖擊了主流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對文化發展多方面的問題討論和應對,我們走出了一條以文化凝聚人心、澄清正確發展方向的道路。在保護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對低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勇于“亮劍”、及時糾偏,得到了公眾的支持和贊譽。
應當看到,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對散亂價值取向的規整并不是矛盾的。這好比處理“一和多”的關系,只要在弘揚主流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做到保護多元的價值取向,就可以營造“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社科報總編輯段鋼)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