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與中秋雙節剛過,大家又迎來一對雙節——重陽節和萬圣節。這倆節一個是中國的,一個是西方的;一個讓老人高興,一個讓孩子開心,都引起大家的重視,爭相為老人孩子過節。只不過,兩個節日的氛圍很不一樣,尤其是兩節相遇時,萬圣節以濃厚的商業味道蓋過了重陽節。
瞧瞧商場超市里,早在個把月前就設置了萬圣節用品專區,從巫婆巫師帽到南瓜燈,從鬼臉面具到魔術手杖,很惹眼。商家不會無緣故地拿出場地資源擺出這些用品,有需求呀!很多幼兒園要搞萬圣節晚會,教育機構年年都把萬圣節活動搞得很轟重,酒吧、KTV里搞怪、魔幻的創意更能在這當口盡情發揮。這些都需要服裝道具。
萬圣節在國內成了越來越重要的節日,也成了商家很重視的時間點,不過,仍有很多人不贊成這種風尚的流行。對此,商家也拿出了點“社會責任感”,某知名母嬰電商今年便呼吁家長,在萬圣節,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隨后是一系列免費游玩和促銷活動。
再看看重陽節,筆者沒見有哪個大型商業機構在今年重陽節倡導年輕父母“放下手機多陪陪父母”,重陽節活動大多由各級政府組織實施,部分慈善機構參與,無外乎下社區進養老院看望老人,請文藝團體為老人演出祝壽,送去些營養保健品,公益性更強。
與萬圣節相比,重陽節用品少,也缺少適于孩子的娛樂色彩,反倒是萬圣節氛圍被商業渲染得太濃厚,讓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韻淡了很多。
“除清盂重”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又因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故常于此時推行敬老活動,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就是要弘揚敬老之德。“百善孝為先”,敬老、孝道更應從小抓起,讓少年兒童了解、參與并對重陽節活動感興趣,還能有可愛的玩具用品令重陽節具像化,才是這個節日的意義所在。
在外來文化誘惑力很強的今天,商業企業是不是有文化自信,是不是能用新時代年輕人易接受的方式來推廣傳播重陽節文化,生產者設計開發些重陽節節日用品,考量著大家的智慧。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中華文化”時這樣說到,“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讓中華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筆者認為,放在此文中解讀“新輝煌”“永久魅力”“時代風采”,就是要在各種重陽節活動和節日用品開發中,既能傳承又有創新,講好重陽節故事。(劉微)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